“作為汽車維修檢測人員,我們需要耐心和細心,不遺漏任何一個環節,系統地排查整車的安全性能結構是否會發生故障。”在貴州裝備制造職業學院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的課堂上,專業老師正在給學生們授課,引導學生樹立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理念。這是貴州裝備制造職業學院日常的一幕,也是其創新“大思政課”的生動實踐。
教學場景。
近日,該校《善用大思政課,培育忠誠工匠》案例從全國眾多參評項目中脫穎而出,入選“思想鑄魂 網育新人”大思政課優秀案例,成為貴州省唯一入選的院校。這份榮譽背后,是學校多年來以“大思政課”為引領,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教育深度融合的真實寫照。
創新“大思政課”模式 讓思政教育“活”起來
如何讓思政教育擺脫“說教式”窠臼?貴州裝備制造職業學院將思政課與職業教育場景深度融合,讓思政教育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機械制造類課程中,教師不僅講授技術原理,更結合中國制造業從“跟跑”到“領跑”的案例,激發學生的使命擔當;在實訓環節,通過模擬企業生產場景,引導學生理解“精益求精”不僅是技術標準,更是職業信仰……近年來,學校以“課程思政”為突破口,采取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深度合作的形式,挖掘工匠精神、職業倫理等元素,將工匠精神、職業道德、家國情懷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環節。
在“大思政課”建設背景下,學校積極探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路徑。該校馬克思主義教學部副部長陸勤慈介紹,目前學校已形成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深度融合的工作機制,雙方在備課和教學設計方面開展深度交流和合作,確保思政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大國工匠在大思政課授課現場。
該校通過“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聯動,切實推動“大思政課”成為教學關系、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多個方面變革的“牽引繩”和全校深化改革的“牛鼻子”,有效探索職業教育功能定位由“謀業”轉向“人本”人才培養模式。從2022年起,連續三年承辦全省教育系統“大思政課”,依托紅色文化“固本”,精心熔鑄“忠誠工匠”育人品牌,創造性探索了“理論宣講+實踐講述+藝術展演”的表達形式,開創了近萬名師生“共融共進共在共研”現場同上一堂課的教學形式,并通過貴州教育大講堂展播,成為全省千萬師生學習的“活教材”。
貴州裝備制造職業學院黨委書記熊星表示,三屆全省教育系統大思政課,通過政府搭臺,校企共建,以大手牽小手,堅持教學內容與學生專業背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產教多方協同著力搭建特色教學資源庫平臺、師生社會實踐平臺、教學成果展示平臺,打造黨建引領、“思政+藝術”深度融合的特色思想理論課。組建了由“時代楷模”、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全國優秀教師和輔導員、大國工匠、戲曲名家、優秀畢業生等組成的“大師資”團隊,探索全社會資源共同支持職業教育思政課建設的有效模式,思政課建設從學校“一條線”轉向“多個面”,從而有效激發教師用心教、學生用力學的良好局面,增強職教生對未來生產生活的信心和力量,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交融,能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通過扮演角色和舞臺演繹,學生們能深刻地體會自己應當如何成長成才,對社會、人類的責任是什么。我們提倡的科學精神應該是充滿高度人文關懷的科學精神,這就是我校作為工科類院校高揚人文精神的價值所在。”黨委書記熊星說。
為進一步拓展思政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學院還打造了獨具特色的“行走的思政課”。組織學生走進長征文化主題園,重走革命路;到三線建設博物館,感悟工業精神;邀請全國道德模范劉秀祥、優秀畢業生陳虎等通過親身經歷,講述奮斗故事,用真實故事詮釋“忠誠工匠”的深刻內涵。這種“理論與實踐結合、課堂與社會貫通”的模式,讓思政教育真正“活”了起來。
熔鑄“忠誠工匠”品牌 讓文化育人“深”下去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學校堅持匠心傳承,將“忠誠”文化作為人才培養的根和魂,主動承擔起培養忠誠工匠搖籃的使命,著力打造“忠誠工匠”文化育人品牌,構建大黨建引領、大思政鑄魂、大技能立身、大文化浸潤、大科研賦能的協同育人體系,將人才培養目標具象化為“四匠為尺”的職業追求。
“匠心”就是要有工匠的耐心和恒心,要有專注、勇于求索、永不止步的精神;“匠行”就是要堅持以行為或實踐為根本,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要引導學生要在做中學、學中做,邊學邊干,邊干邊學,著力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匠技”就是要把技能作為學生的立身之本,追求“細致、精致、極致”,形成求真、求美、求善,開放、包容、反思的人格精神,堅持民族就是世界的價值觀念;“匠尺”就是要以大國工匠、能工巧匠作為尺度和標準,努力培養深耕裝備制造業的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忠誠工匠,以時不我待的歷史主動、自我革新的政治擔當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新”欣向榮、“質”地有聲。
忠誠工匠文化研究院。
2024年11月,“忠誠工匠文化研究院”在貴州裝備制造職業學院落成。這座占地面積1063平方米的研究院,不僅是學校“忠誠工匠”文化育人品牌成果的展示,更成為了學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
研究院內,一面展示著“忠誠工匠”青年宣講團成員合影的文化墻格外引人注目。自2022年首次開設黨務工作專業以來,學校以黨務工作專業為核心,聯動其他專業資源,組織同學們加入到“忠誠工匠”文化宣講隊、合唱團、研習社等活動中。依托“一院一園三館三中心”實踐平臺,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學習“動起來、活起來、用起來”。截至目前,學校已面向省內外大中小學師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逾5萬人次,有效推動了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
黨務工作專業學生實訓。
“在‘黔春大地上的大思政課’活動中,我們已接待全省70余所高校的領導和嘉賓。”2022屆青年宣講團優秀成員張杰自豪地說。
值得關注的是,研究院以教科研課題為牽引,匯聚思政名師,為“大思政課”各項創新舉措奠定堅實基礎。其“大思政課”主創團隊不僅成功入選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更累計孵化廳級以上人文社科項目30余項。
深化產教融合 讓職業教育“實”起來
文化育人構筑了精神高地,產教融合則架起了通向實踐的橋梁。學校緊扣貴州“新型工業化”戰略,通過“專業鏈對接產業鏈”,將“大思政課”的育人成果轉化為服務地方發展的實踐動能。
近年來,貴州裝備制造職業學院致力于服務貴州新型工業化戰略,為吉利汽車、比亞迪汽車、弗迪電池、寧德時代等龍頭企業輸送技術技能人才1200余人;與黎陽航空、航天電器、航天林泉等企業深度合作,通過開設“訂單班”,聯合培養現場工程師等方式,實現800名學生100%就業。該校畢業生初次就業去向落實率多年位于全省前列。
學生實訓。
該校著力打造智能制造、智能裝備、智能汽車三大專業集群,構建了“1+3+N”產教融合模式,即1個專業群對接3家龍頭企業,協同N家產業鏈中小微企業,“1+3+N”產教融合模式被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列為典型案例。2024年,該校在首屆全國大學生職規賽上榮獲金獎,在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全國總決賽爭奪賽上獲2金4銅的優異成績。教師團隊獲批省科技廳立項科技支撐計劃9項,位居全省高職院校第一,直接服務貴陽貴安新區企業需求。
“我們希望通過‘大思政’的浸潤,讓‘忠誠’與‘匠心’成為學生的精神底色。”黨委書記熊星表示,未來,學校將繼續深化“大思政”成果,向全體師生進行浸潤式教育。同時,探索大思政課與專業課教學的融合,推動課程思政的發展。
如今,走在校園里,隨處可見“忠誠工匠”的文化標識。這所扎根貴州的職業學院,正在用“大思政”培育著一批批新時代的“忠誠工匠”,為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文/林曉、貴州裝備制造職業學院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