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江西頻道
近日,東華理工大學核科學與工程學院以“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為契機,創新打造“浸潤式”育人場景,通過將學生社區走廊變身“移動講堂”、校園跑道化為“能源解碼器”,構建起專業教育、價值引領與生活空間深度融合的育人新范式。這種以“硬核”信仰為內核的青春實踐,讓“強核報國”的使命擔當在00后學子的日常中落地生根。
4月29日,國家級教學名師劉義保教授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將講座搬進學生生活場域。在學校南區9棟學生社區活動室,他以“核工青年的挑戰與機遇:從學業精進到強核報國”為題作專題報告。從核能行業的時代使命到青年學子的成長路徑,從技術攻堅的艱辛到強核報國的擔當使命,兩個半小時的深度對話打破了傳統課堂邊界,讓學習自然融入學生日常生活。
夜幕下的學生社區活動室上演著特殊教學場景,10名“核安保特工”通過原創劇本殺《溶解液》開展全要素應急演練,共同偵破“核溶解液丟失事件”。該活動將核安全防護、國家安全融入角色扮演中,兩條故事線巧妙地涵蓋了輻射檢測、輻射防護等相關科普知識。活動設計者井瑩瑩介紹:“劇本中每個輻射數據都源自真實案例,當學生發現某些建材輻射值竟高于電梯按鈕時,他們對輻射的認知誤區自然消除?!?/p>
以“解碼能源圖譜”為主題的校園定向越野賽同樣引人注目。參賽學生手持特制“輻射警示地圖”,在880畝校園內展開智力與體力的雙重較量:在“鈾礦勘探區”需用筷子精準運輸象征鈾礦石的乒乓球;在“華龍一號”模擬站內,3分鐘內完成冷卻系統簡易模型拼裝成為晉級的關鍵。
科普教育的代際傳承在東華理工大學校園內生動鋪展。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衛國學校的孩子們首先走進核科學與工程學院實驗實習中心,用蓋革計數器揭開了“香蕉輻射之謎”;繼而穿梭于地質博物館,通過46億年地球簡史展陳,沉浸式探索地球演化與生命起源的奧秘;最終集結在校史館“功勛墻”前,以整齊的少先隊禮莊嚴宣誓繼承紅色血脈,傳承“兩彈一星”精神。青少年們在三個場景中完成“認知科學-理解生命-傳承精神”的成長躍遷,生動演繹了校園場域賦能科普教育代際傳遞的創新實踐。
從宿舍樓里的核學問道到操場上的知識擂臺,從室內的沉浸體驗到室外的互動參觀,“一站式”學生社區已發展成為理想信念教育與創新實踐融合的育人平臺。在這里,“學核、問核、研核”打破專業壁壘,為青年學子打開了探索“核”世界的新窗口。(歐陽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