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厲昕月
【博物館故事】
一座深藏于海濱之城的貝殼博物館,吸引了不少參觀者,2025年清明節假期接待游客1000多人次。
日照貝殼博物館位于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區,億萬年的海底文化匯聚于此。在這里,每一個貝殼都是一把打開海底之門的鑰匙。
博物館重構敘事邏輯:用上億個貝殼打造六條玻璃棧道,每一條游覽動線都暗藏故事。館內采自90多個國家共計8000余種、10000多個貝殼標本,按照軟體動物門、腹足綱、雙殼綱、頭足綱、掘足綱、多板綱五大綱、240個科精心布展。
帶給觀眾可看、可感、可互動的文化體驗是博物館創新的重點。
比如館內的5D全息地幕互動投影,在光景交織的世界中自由穿梭,仿佛置身于真實的海底世界。
針對部分館藏貝殼,開發了數字化互動項目,觀眾可以只需掃描二維碼,便可聆聽專業講解。通過這種“一物一碼”的深度開發使貝殼成為海底文化傳播的“活教材”。
“小而專”的價值闡釋、“小而美”的展陳設計、“小而活”的跨界聯動。如今,這座博物館,正以創新基因激活海洋文脈。
目前,日照貝殼博物館逐漸成為日照文旅的重要IP之一,其中兒童研學占重要比重。
日照貝殼博物館正在成為重構“小城文旅新生態”的重要引擎,文化傳承與經濟效益實現“雙向奔赴”。游客既可觀海景,也可游博物館。
日照貝殼博物館博物館館長張永兵認為:“當貝殼走入更多人的視野,與當代生活發生化學反應,文化傳承便有了年輕的心跳。”
【對話館長】
記者:展陳設計上有什么特色和考量?
張永兵:我們打破了傳統博物館方方正正的布局,以6條玻璃棧道重構展陳設計邏輯,將上億個貝殼鋪陳在腳下,讓參觀者獲得“海底兩萬里”的沉浸式體驗。
記者:如何創新貝殼文化傳播方式?
張永兵:通過可看、可感、可互動的文化體驗,將靜態貝殼轉化為動態生產力,打破文化傳播的敘事邊界。
在海洋歷史長河中流淌著無數的傳奇,我們根據各類貝殼的不同知識,設計“一螺一碼”,將知識與實物相結合,通過專業的講解,讓觀者近距離了解貝殼文化。
記者:未來如何延續“出圈”勢頭?
張永兵:博物館的IP化不僅依賴于它所展現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如何讓人們與博物館建立情感連接、激發情感共鳴,讓游客從參觀者轉變為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
博物館不僅展示貝殼的形態之美,還系統呈現五億年海洋軟體動物進化史,兼具觀賞性與科普性。下一步,將通過研學活動,吸引學生群體和親子游客,成為自然教育的重要基地。有效傳播海洋生態保護,增強游客的參與感和學習興趣。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