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通遼4月8日電 題:內蒙古東部鄉村:土地流轉讓村民成為“雙薪”人
中新網記者 劉文華
清明節剛過,萬物含新意。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奈曼旗明仁蘇木博勒梯嘎查村委會,人頭攢動,氣氛熱烈,土地流轉現金發放正有序進行著。
隨著最后一戶村民按下紅手印,全村3000畝零散土地完成整合流轉,185戶村民以每畝750元的“身價”將土地流轉給專業種植合作社,開啟“租金+務工”的“雙薪”致富模式。
通遼市奈曼旗博勒梯嘎查,村民辦理土地流轉。 劉昭磊 攝
博勒梯嘎查農戶多,土地零散,每家每戶的種植方式不同,導致大規模機械化作業無法進行,村民的收入增長也受到限制。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博樂梯嘎查積極探索“黨支部宣傳引領+農戶自愿委托+村集體整合資源+合作社連片運營”模式,將零散的土地整合成連片土地,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土地流轉是我們村發展的關鍵轉折點,我們村‘兩委’主動當好村民和合作社之間的橋梁,為確保流轉過程公開透明,在整個土地流轉過程中,租金現場足額發放,讓村民們毫無后顧之憂,踏踏實實地享受土地流轉帶來的紅利?!辈├仗莞虏辄h支部書記張學坤介紹道。
土地流轉帶來的不僅是資源盤活,更是一場農民身份的轉變。村民在獲得穩定租金的同時,還能就近進入合作社務工,實現“租金保底+務工增收”的雙重收益。
“以前自己種地,每畝凈收入最多700元,現在流轉費每畝就750元,再加上在合作社打工賺的工資,年收入翻了一番?!贝迕裢趿⒚袼懔艘还P收益賬。同時,這種“離土不離鄉”的就業模式,既保障了村民生計,又為鄉村留住了勞動力,還實現了土地全流程機械化技術作業和智能化田間管理。
從“單一吃飯”到“雙薪增收”,從“零散地塊”到“智慧農田”,土地流轉既破解了“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的難題,更探索出一條小農戶銜接現代農業的共贏之路。
擁有“雙薪”人身份的不止博勒梯嘎查的村民。
“我年紀大了,身體不好,種不動地了,孩子也不在跟前,這次把土地流轉出去,不管好地賴地,每畝都能拿780塊錢,一年能收入15600元,地不會荒了,還能有筆收入,真是件好事兒?!必S勝村村民徐鳳全說起自家20畝土地流轉的事,笑容滿面。
豐勝村黨支部書記徐龍介紹,2025年,豐勝村推進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項目區共流轉土地2300畝,涉及農戶120戶,種植主體主要發展玉米制種、圓蔥等產業。農戶除流轉費收入以外,解放出的勞動力還可以外出務工,也可以在原有土地上打工掙錢,進一步擴大了增收路徑。
村民在圓蔥基地務工。 劉昭磊 攝
村民皮國江介紹,“把土地流轉出去,一年除土地租金收入外,我又在這圓蔥基地務工,栽植季節一天120元,能干20多天,除草、收圓蔥時候我還來。”
在徐龍看來,通過土地流轉,當地實現了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對推進現代農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就像鋪了一條土地流轉引領群眾增收致富的幸福路”。
近年來,通遼市奈曼旗積極探索土地流轉多種模式,從零碎的小田土作到平整的大田機械化作業,從農戶的“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實現了土地集約化、規?;a,真正讓農民的土地“活”起來,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實現“雙薪”收入。2024年,全旗土地規模化經營面積達到120萬畝以上,其中土地流轉面積在40萬畝左右。(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