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4月8日報道 《日本經濟新聞》4月6日刊發題為《西方陣營分裂 戰后秩序崩塌》的文章,作者是赤川省吾。內容編譯如下:
戰后80年時間里,歐洲一直堅信其與美國共享包括民主、法治在內的“西方價值觀”。然而就是這個美國,變得愈發信奉“實力”而非“法治”,越過歐洲盟友,與他們的假想敵俄羅斯越走越近。美國的背叛正在讓戰后秩序轟然倒塌。
“不能讓華盛頓或莫斯科決定歐洲未來。”法國總統馬克龍在3月的一次電視講話中說道。他還提出,法國作為擁核國家,可以取代美國為整個歐洲提供“核保護傘”。
這一構想始于俄烏沖突爆發之時,其根本邏輯在于創建一支“核武裝的歐洲軍隊”威懾俄羅斯。隨著歐洲對美國特朗普政府的不信任加劇,這一主張也開始在“與美國訣別”的語境下被提及。
法國對于自身作為外交和軍事大國充滿自豪,這得益于戴高樂主義的遺產,法國在一些國際事務上刻意與美英等國保持距離。歐盟也計劃投入巨資嘗試“重新武裝”,德國則準備提高國防開支。
挑戰當然存在。熟悉外交和安全事務的法國前議員加托蘭承認,歐洲的軍工產業要想獨立于美國的供應鏈需要十年時間,有多少人愿意服兵役也要打問號。
此外歐洲還面臨不少隱憂。比如極右翼政黨如果在法國掌權將如何?我在采訪中聽到一些東歐國家的政府高官私下議論,“核保護傘的承諾靠不住”。
可以說從歷史的角度出發,歐洲開始討論擴軍備戰本身就是一個轉折點。一直以來歐洲的資源主要投入在經濟和貨幣一體化方面,但未來的歐洲可能愈發帶有“防御共同體”色彩。歐洲一體化的性質發生了變化,歐盟作為對抗美中俄的政治集合體的意識陡然增強。
這也可以稱為對美“精神獨立”。在近現代史中,歐洲經常與美國混為一談。
前所未有的深刻分歧也意味著“歐美=西方”的公式不復存在,所以歐洲急需構建第二重、第三重防御網。
歐洲仍試圖說服美國,維護北約的團結,但徒勞無功。另一方面,歐洲也開始嘗試將脫歐的擁核國家英國拉攏過來,深化志同道合國家間的合作。
冷戰結束,將民主與和平帶給全世界的愿景終成幻夢一場,全球化正在開倒車。安全事務交給美國、能源來自俄羅斯、依賴中國作為出口市場,這種完全將命運系于他人的歐洲模式也已經宣告破產。果真如此的話,現在的歐洲必須三面作戰:擺脫對美國的依賴、正面硬剛俄羅斯、與中國保持距離。
正是由于身處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日本也可以選擇與韓國、澳大利亞和歐洲建立深化合作的多邊機制。我們不僅不能被特朗普政府牽著鼻子走,還應當為新秩序的建立主動作為。(編譯/劉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