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剛剛渡過的 20 世紀是一個承接歷史而進入未來的重要時代。我不禁站在 1900 年這個時代的節點去看人類的歷史,才發現人類各種文明的歷史深度是 不同的。以可靠的記載來說,多數國家可以探測的文明史不過兩三百年,那些優 秀的國家歷史深度會長一些。例如,歐洲文明的歷史深度大約一千年上下,中東 阿拉伯世紀大約 1500 年,印度、日本、朝鮮和越南大約 2000 年左右,而中華文 明連續性的信史約在三千年以上。20 世紀的學者從信史向前推,在所謂“科學 研究”的支持下,部分學者提出:蘇美爾文明有 6000 年歷史,埃及文明有 5500 年歷史,印度文明有 4500 年歷史,中華文明有 4000 年或是 3000 年歷史。盡管 這些結論被寫入各國的教科書,然而,在 21 世紀的時代節點上看 20 世紀初的所 謂歷史研究,會覺得他們的論證十分草率,而且許多論據已經被推翻,新一代的 學者應當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重新評估人類文明起源的歷史。
讀世界上古史,最讓人興趣的是文明起源問題。在現有的世界史教材中,中 國雖然名列古文明起源地,但文明起源的歷史要比古埃及、古代兩河流域的美索 不達米亞都要遲一兩千年,然而,細察古埃及、古代的兩河流域,不難看出這兩 個區域都是半荒漠地帶,農業經濟不占主要地位,許多人以游牧為生,多數地區 人口稀疏。城市文明怎么可能最早出現在這類半農業、半游牧的區域?以常識判 斷,人類最早的城市應當出現在人口密度較高的農業區,因其農業發達,所能養 活的人口較多,因而會形成人口較多的市鎮,在市鎮密集的地方,又形成較大的 城市。在 19 世紀以前,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是什么哪里?當然是中國!想通了這 一點,我就知道現有的世界上古史有很大問題。
我在 2021 年 3 月至 9 月之間,寫了一部 《世界上古史漫談——這不是文化 戰爭》的讀書筆記,大約 15 萬字,在本書中我提出西方上古史有明顯的斷代錯 誤,將古代埃及、兩河流域以及印度河早期歷史往前推了一、二千年,實際上他7 們的文明史不超過兩三千年,根本無法與中國歷史相比。然而,此書卻得不到出 版機會。不過,在投稿多家出版社被拒的期間里,我的觀點也漸漸傳開來了,目 前網上一些流行的文章里,看得出有《世界上古史漫談》的影響。我所心慰的是: 至少我引發了一個重審世界上古史的潮流。我的書出版受挫后面臨兩條路:或是 結束我這方面的研究,或是不計功名繼續做下去,我選擇了后一條路。于是,在 我的主業福建史研究之外,我堅持我的世界上古史研究。在我的帶動下,網上年 輕人對傳統世界古代史進行了批判,成就卓越。對我來說,在與網友交流的過程 中,我對許多問題想得更為透徹了。在早先的讀書筆記里,我堅持中國信史是上 古史之本,那么,在三千年信史之前,怎樣利用考古資料建立可信度較高的人類 歷史進化系統標本,這就是我近兩三年來所考慮的事。這就需要總結新的考古學 成就。回想大學時代選修的考古學課程如今有了用處,真是感謝當年老師的教學啊。
考古將我們帶入人類的初始狀態,我們的祖先的歷史漫長而久遠,對文明史 研究而言,最為重要的是數百萬年之前開始的人類歷史,人類從那個時代由蒙昩 走入文明。那么,是什么使人類跨越這個階段呢?恩格斯的回答是“勞動”!人 類早在百萬年前就學會的用火,他們用火燒熟食物,用火與竹矛抵御自然界的敵 人,還會用石塊砸碎堅果的外殼,不停的勞動使他們的手越來越靈巧,思維能力 越來越強。從他們使用的工具我們可以看出人類的進步里程,最早他們使用粗糙 的石器,這些石器與自然界的石頭沒有什么區別,最多是敲破的石塊,考古學家 稱之為:“舊石器”。經過上百萬年的演化,最靈巧的那一部分人發現:要讓石器 好用,可以將它在更為堅硬的石塊上磨一磨,這樣就可以制成石刀,用來切肉, 方便多了;還有一些人發現,有些泥土燒過之后會變硬,于是,他們有意選擇一 些粘土燒制瓦罐和碗鬲,并用以盛水燒飯。人類懂得磨制石塊和燒制陶器,便進 入了新石器時代。就中國的考古而言,人類大約 12000 年至 16000 年前進入了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的人類距離文明就不遠了,西方考古學家提出的文明標準有三 條:城市、文字、大型復雜的禮儀建筑,中國及日本的學者又給其添加了一條: 青銅器。西方學者一開始不同意這點,但以中國人為主的東方學者堅持這一點, 因為,這給中國考古提供了重要的業內標準。在中國人看來,小型精美的青銅器,8 在文明上的意義與大型禮儀建筑差不多。為什么西方學者反對青銅器這個標準, 我過了很久才明白其中的秘密。
仔細研究西方考古學家提出的文明三大標準,我發現其中的兩個問題:其一, 人類不可能一次達到這三大標準,比方說,安徽的雙墩遺址出土具有刻畫符號的 數百件器物,它說明早在 7300 年前的上古時期,人類已經有了很接近文字的符 號,但是,那個時代沒有城市,也沒有青銅器,只有一些村莊。此外,在很多地區發現了城市,卻沒有文字留下的遺跡。可見,三個要素是陸續出現的。其二, 人類達到文明三大標準以前,人類可能具備一兩項文明標準已經很久了。這段時 間有多長?是幾百年還是幾千年?現有的考古資料表明:真的需要數千年到上萬年!
人類文明的起源是一個歷史的過程,是各種文明要素的積累才造就了城市、 文字以及大型復雜的禮儀建筑。達成文明三要素:城市、文字、大型復雜的禮儀 建筑,是各種文明要素的積累。所謂文明要素,就是各種人類文明的細節,例如, 人類什么時候開始穿衣?什么時候開始種莊稼?什么時候開始喜歡音樂?并且 有了骨笛之類的音樂表達方法?什么時候會制造陶器?陶器上有什么花紋?到 了新石器時代,人類的弓箭有什么變化?人類造船、造車是什么時候?人類不是 一躍進入文明時代的,事實上,在此之前,人類文明經過了千百年的積累。如果 說,一萬年前中國境內的先民已經展開大踏步的進化歷程,那么,他們大約用了 五千年才達到城市、文字、大型禮儀建筑構成的文明門檻。
人類文明實際上是衣食住行的變化。從赤裸到穿上衣服,從茹毛飲血到熟食, 從鉆山洞到自筑房子,從走路到乘舟駕車,從空手與野獸搏斗到使用弓箭!那么 人類為何會有文明的發展?這是因為,人類懂得文明要素的積累,從而不斷改進 自己。若想積累物質,首先需要定居,草原上的游牧民眾要帶著畜牲逐水草而居, 這種生活方式使他們無法積累較多的東西,因此,物質文化很難進步。水上人家 舉家住在漁船之上,他們以船為家,隨處捕魚為生,他們可以積累的物質也不多。 只有以種植為業的農民才會在一個地方長期居住,他們每家每戶都會有一棟屋 子,因而可積累大量的物質,這些物質,就是他們的財產。有了物質的積累,文 化的積累也容易起來。物質成為財產,人們就有了改進的興趣。而工具的改進, 又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
在文明史研究過程中,我感到農業文明的重要性。于是,我嘗試以農業考古 為線索思考文明起源問題。我覺得在農業史研究方面,有三個基點必須遵守:
其一,所有最初的古文明都建立在農業文明的基礎上。沒有發達農業根基 的古文明不成立。
其二,構成世界古文明基礎的是谷物農業,而主要谷物稻粟麥都起源于溫帶。 所以,古文明主要起源于溫帶。
其三,小麥是起源于北方產量較低的谷物,凡是小麥文明,都是起源相對較 遲的文明。
以上三條體會中,第一條已經有人說過,也得到多數學者的贊同。但有必要 繼續強調。我的貢獻主要是第二條和第三條,并以此為據重新審查各國農業起源 的歷史。這就使我有了新的看法。例如,西亞所謂文明起源的新月地帶,基本是 半沙漠地帶,不太適應農業的發展;所以,這種區域不可能是農業文明最早發展 的區域。印度的氣候適宜農業,但是,印度所處的熱帶區域一年四季都有可食用 的植物果實,沒有必要進行繁重的農業勞動。此外,人類培養出來的作物,大多 一年只能生長一季,明顯具有溫帶植物的特點,所以,培養出這類植物的地方, 只能是東亞的中國了。
在農業之外,必須重視手工業技術問題。人類的技術路線可以成為我們推進 人類信史的一個標尺。用它足以衡量某一地區人類文明的發展程度。我考察的結 論是:最早的農業文明起源于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遼河流域及湄公河流域,這 是因為,這里發展農業的環境是世界上最好的,農業文明起源于此地,而后向全 世界傳播。中國也因為農業的發展建立了城市,在較大范圍內統一了語言,并在 語言的基礎上發展了文字。因此,中國達到文明三大標準也是最早的。
進入文明時代后,中國為什么能長期領先世界?其原因還是在于技術!中國 人在燒制陶器和瓷器的過程中,發現了將溫度升高到可以煉銅、煉鐵的方法。在 銅鐵兩項金屬中,煉銅的溫度可以稍低一些。中國與東亞恰好是蘊藏銅礦和鐵礦 相當豐富的區域,古人將錫礦和銅礦放在一起,便煉出了青銅。于是,中國人有 了一個青銅時代,青銅是文明的象征。那么,為什么歐洲人一度反對青銅為文明 的標準呢?那是因為,歐洲和中東區域只有銅礦,沒有錫礦!盡管歐洲人也說他 們有一個青銅時代,然而,在那文明的初起時代,人類不可能依賴從遠方運來的10 錫礦煉制青銅!明白了這一點,就可知道,歐洲人和中東古人,實際上都不可能 有什么青銅時代!推而論之,他們的文明歷史也不可能有五六千年的歷史,真有 兩三千年就不錯了。
中國人還是煉制鋼鐵的發明者。鐵礦在地球上分布很廣,到處都有中小型鐵 礦。歐洲及中東這些區域當然也有鐵礦,但是,他們沒有將煉鐵镕爐溫度升高到 熔化鐵礦的技術。考古證明,中國人約在商末周初便掌握了熔煉鐵的技術,此后 逐步發展,大約在戰國秦漢時期掌握了高端的煉鋼術,從而將人類帶入鋼鐵時代。 有了鋼鐵做工具,人類又可以加工各種物質,從而使人類文明達到新的高度。考 古表明,歐洲人大約是在 17 世紀才掌握了中國流行兩千年的熔爐煉鋼術,可以 大量生產質量較好的鋼。只有在這一時期,歐洲人才漸漸趕上了東方,并在工業 革命時代超越中國。
研究中西方文明史比較問題,自然會遇到李約瑟之問:“為什么中國古代科 技那么發達,卻未能產生現代科學?”這個李約瑟之問,實際上應當看作“李約 瑟陷阱”。其中關鍵之處在于:這個問題的前提是否定了中國古代科技與現代科 學之間的關系,當我們展開這個問題的研究之時,它的前提已經讓我們處在一個 不利的地位,不知不覺中否定了中國傳統科學技術對現代科技的影響。真實情況 或許完全相反。實際上,這個問題不僅是科技問題,還是一個哲學問題。若是將 各國技術之爭比作一場長跑比賽,在比賽過程中,肯定是此起彼落,很難有一個 人一直領先到終點的情況。真實的情況是:有時這個人領先,有時另外一個人領 先。人類的科技也是一場沒有終點的田徑賽,不可能由一個國家一直領先下去。 中國是文明的發源地,從文明起源的時代到 17 世紀末期,中國領先已經有數千 年,在某個節點被其他國家超越,其實是合理的。當然,中國一度落后,也有可 能集約力量再次領先。這場比較是沒有終點的。
國際科技史學界有一派人力圖證明:自古以來,一切科技都是歐洲人的發明 和發現。在學術界邊緣徘徊的一些人更是將“李約瑟之問”轉化為:“為什么中 國古代沒有科學?”“為什么中國近五百年沒有重大發明與發現?”等等。這些 科技史學界的亂象需要有條理的分析和回應。我的回答是:不能硬將現代科學和 古代科技對立起來,比方說,中國人的歷法學一直是一門高深的科學,中國在千 百年來的水利工程修筑中,培養了深厚的測量科學,同樣的原理出現在音樂歷史11 等多個方面,總之,現代科學的形成至少汲取了中國傳統科學的體系和成果。 總之,鑒于中國歷史考古的重大發現,我認為人類文明起源于中國,然后向 四面八方傳播,喚醒各民族的文明因子,從而引發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偉大潮流。 由于中華農業、手工業及科學文明的歷史高度,在 1800 年以前,中華文明一直 領先于世界各地的文明。迨至英國工業革命的發生,歐洲的工農業才超越了中國 傳統的工農業成就,從而引領世界。 研究考古時代的中國,必然涉及各種考古史料。本書引用的各種史前文化, 以收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化遺址為主,對各地文化遺址的內容也是引自 各家評定文物保護單位的內容介紹。在此順便向第一線的考古工作者致敬!
徐曉望 2024 年 2-6 月于上海淺山公寓 2025 年 1 月開始第四遍修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