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張若】美國“對等關稅”政策沖擊全球供應鏈,臺灣半導體產業雖然暫時豁免,但美國總統特朗普已經放話,芯片關稅將很快開征。更令島內擔憂的是,繼臺積電之后,聯華電子(聯電)與全球第五大晶圓代工廠格羅方德(Global Foundries)合并的傳聞不斷。有輿論直言,“先把護島神山大哥賣掉了,接著還要賣二哥”。
聯華電子(聯電)被傳將與美企合并(資料圖)
“美積電”后“美聯電”
日本媒體日前披露稱,格羅方德考慮與聯電合并,成為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以應對全球地緣政治變化日益緊張的局勢。路透社也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稱,聯電和格羅方德正在評估合并的可能性,合并后將成立一家規模更大的美國公司,借此強化美國半導體供應鏈,“以應對臺海緊張局勢及中國大陸在成熟芯片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報道稱,評估計劃顯示,合并后的公司將優先在美國進行研發投資,最終目標是取代臺積電。
聯電表示,公司對任何市場傳言都不會回應,僅強調“目前沒有任何合并案進行”。但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合并已洽談一段時間,美臺部分官員均知情,臺“經濟部長”郭智輝5月將率團赴美參加“2025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聯電副總經理郭臨伍也會參團,訪美期間聯電將與格羅方德簽合并備忘錄,作為本次會議的“重大成果”。爆料人士直言,實在看不下去“經濟部”的做法,簡直就是“賣臺”最大禍源,“民進黨天天罵別人賣臺,自己先把護島神山大哥賣掉了,現在還要接著賣二哥”。國民黨“立委”林德福批評稱,民進黨當局把半導體“大哥”和“二哥”都送給美國,籌碼全部消失以后,現在被課重稅,“試問臺灣還剩下什么可以跟美國談判?”
郭智輝被曝5月將率團赴美,聯電副總經理郭臨伍也會參團(資料圖/臺媒)
臺“經濟部”則稱,對于個別公司的假設性問題不便多做回應。不過據臺媒了解,“經濟部”5月確實有赴美行程。分析稱,聯電雖然營收衰退,平均產能利用率約六成,但毛利率仍在三成以上,比起格羅方德持續虧損的情況好太多。根據集邦科技的統計,去年第四季度聯電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占比為4.7%,居第四,格羅方德占比為4.6%,居第五。一旦兩家公司合并,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占比將沖高至9%以上,超越三星與中芯,成為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業者,但仍與臺積電的六成以上占比有極大差距。
《日經新聞》分析稱,格羅方德啟動與聯電合并案,與美國政府希望掌握更高比重的芯片控制權有關。這也是特朗普政府說服臺積電宣布擴大赴美投資計劃后,格羅方德希望與聯電合并壯大晶圓代工版圖,借此反制大陸的強大競爭力,同時縮小與臺積電在成熟制程的差距。臺灣《聯合報》稱,臺積電協助英特爾晶圓代工事業遲遲未拍板,若能先把格羅方德與聯電湊一起,對特朗普政府堪稱利大于弊;但對臺灣而言,兩大晶圓代工廠中,先是臺積電大舉投資美國,若聯電也“入籍”成為“美聯電”,“硅盾”的效力恐大打折扣。臺灣《經濟日報》稱,特朗普政府的算盤打得精,主要方向不外乎擴大美國半導體產能等。
臺灣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警告說,若“半導體一哥”臺積電、“二哥”聯電都到美國投資,“護島群山”整串供應鏈極可能跟著過去,長期看臺灣恐面臨出口、投資、勞動市場三慘局面。“臺灣半導體業,美國整碗捧去?”《中國時報》3日刊登的一篇評論稱,并購之后,聯電可能失去獨立自主發展業務的能力,被格羅方德消化吸收完后,臺灣各廠的各項能力受制于格羅方德較低的水平,就是其砧板上的魚肉。
聯電與臺積電技術拉開差距
聯電全稱為“聯華電子”,成立于1980年,創立時間比臺積電更早,為臺灣第一家上市半導體公司。早年間,聯電可與臺積電比拼,但后來在0.18微米制程之戰中落后,兩家公司技術層次逐漸拉開。
聯電的創辦者是“臺獨”分子曹興誠。他1947年出生在北平(今北京),后去臺灣。2011年1月,曹興誠申請入籍新加坡,2022年8月又重新申請臺籍。同月,他宣稱要捐30億元新臺幣幫助臺灣加強防務。2024年10月,大陸宣布一批“臺獨”頑固分子清單予以制裁,曹興誠是其中之一。今年3月,國臺辦宣布設置專欄,鼓勵舉報“臺獨打手”,并列出11人名單,曹興誠也在其中。不過,聯電此前發聲明表示,曹興誠已經退休,他跟公司沒有關系。
如今面對美國關稅,曹仍在煽動島內“大罷免”。他6日聲稱,罷免才是重中之重,認為國民黨想以關稅問題停止“大罷免”,“這是詭計”。“立委”徐巧芯表示,多少產業面臨倒閉、多少勞工面臨失業,這次的關稅戰絕對是攸關全民的事,“如果真心愛臺灣,我們應該同心面對才是”。她批評說,曹興誠自己當過大老板,難道這么不知民間疾苦?
民進黨“大禮”難換美方歡心
特朗普政府宣布對臺灣征收高達32%的關稅后,賴清德6日宣稱不會報復反制。國民黨“立委”賴士葆質疑稱,賴清德喊增加投資,但問題是臺積電過去了,現在可能聯電也要過去,美國卻一樣沒有放過臺灣;現在賴當局通過投資、向美國采購等,試圖彌補美國與臺灣37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臺灣有可能買這么多東西嗎?
據臺灣《工商時報》報道,雖然臺灣半導體產業暫時得到豁免,但業內人士都很擔憂。有業者表示,臺積電在美國及日本均已具備產能,應對政策的彈性相對較大;聯電目前產能配置以臺灣為主,其次是新加坡廠,聯電的新加坡新廠近日擴建落成,未來將視產品項目,調整生產地以應對關稅。而另外島內兩所半導體公司“世界先進”和“力積電”同樣以臺灣為主要生產地,短時間內難以應對,因此如果芯片關稅很快上路,對這兩家成熟制程廠而言,只能就代工價格部分和客戶協商。
臺灣“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桂宏誠8日在臺灣中時新聞網撰文稱,臺灣面對來自于美國高關稅壁壘的沖擊,而因民進黨當局“倚美謀獨”的政策,此刻所能采取的應對措施已被鎖定在只能繼續“奉行美國意志”的路徑選擇上。所以,被課重稅后,賴清德還對美國感恩戴德,希望特朗普看到民進黨的“忠誠”而多給予保護和利益。文章稱,在臺“行政院”舉行與在野陣營的協商前,綠營仍不忘宣稱“大罷免沒有人能阻撓”,因此7日的所謂協商“不免又成為一場民進黨故意數落在野黨不團結的戲碼”。
島內媒體人林公正7日在中時新聞網發表評論文章稱,臺灣即使送上臺積電赴美設廠的“大禮”,還是未能得到特朗普的歡心,“如果臺灣繼續押寶美國,未來很可能落到無法收拾的后果”。更令人憂心的是,“對等關稅”之外,美國似乎還要對臺灣施加更嚴酷的手段: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強調,特朗普的戰略是提高美國國內工廠的生產能力,包含把半導體制造“從臺灣奪回來”。文章直言,臺灣后面還有苦頭吃,還有什么理由與對岸交惡,“誰才是境外敵對勢力呢?”
林公正稱臺灣即使送上臺積電赴美設廠的“大禮”,還是未能得到特朗普的歡心(資料圖)
中時電子報7日的社論稱,民進黨當局“親美反中”策略下所形成的“唯一依賴美國”態勢,將使臺灣處境十分艱困。而在祭出關稅之后,特朗普政府還預告將對半導體征稅。顯然臺積電承諾投資1000億美元并不是終點,賴清德對臺積電赴美案的樂觀判斷和宣傳完全失準,對后續的掌握更顯得失控。眼下還傳出聯電很快就要和美廠格羅方德合并的消息,“一場籠罩臺灣經濟的完美風暴迅速成形”。文章稱,當局若能尊重企業的投資理性,應重拾“兩岸共同市場”機遇,臺企在大陸穩步擴張的內需市場及新質生產力產業圈找到合適的位置,并不困難,“這也是對沖美國關稅風暴、再平衡的良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