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地震已經過去一周,但是災害全貌至今仍未得知。僅僅是剖析地震本身,已經讓我們感受到施加在緬甸人民身上的不幸。
很多人會想象地震破壞像水波一樣,從震中向外一圈圈的減弱。但是根據震后烈度評估,此次地震的高烈度區卻呈現出一條近乎南北貫穿的帶狀區域。這種“一條線”的破壞模式,和 2008年汶川地震驚人相似。當時北川縣城距離震中映秀鎮足有 100公里,兩地房屋倒塌程度卻幾乎相同。這是因為地震能量總是傾向于沿著斷裂釋放,就像用巨斧在地表上劃出深痕,而非均勻擴散。
造成這場地震的實皆斷裂帶已經被反復提及,但是我們仍然著重介紹造成這場地震的罪魁禍首。實皆斷裂全長1400公里,斷裂從南到北貫穿緬甸,平直的走向非常有利于斷裂擴展,甚至在有些地方會發生地震破裂速度快于地震波的超剪切破裂現象。緬甸地區每年的滑動在35毫米左右,其中有18毫米的滑動被實皆斷裂帶承擔。1米以上的滑動量就可以造成7級以上的地震,也就是說,這里至少每百年就會有1個七級以上地震。在地震發生前,地質學家已經判斷曼德勒附近是極容易發生地震的地方。這次地震之后,仰光以南的安達曼海地區成為了緬甸最有可能發生地震的地方。
不幸的是,緬甸境內多條活動斷裂帶與人口密集區高度重合。而這種現象就正好與地質活動有直接關系。一方面,斷裂帶活動形成的盆地為農業發展提供了理想條件;另一方面,主要水系的發育同樣受斷裂構造控制,這種特殊的人地關系格局導致緬甸大城市基本上都在地震的威脅當中。
曼德勒地區城市變遷就是典型案例。阿瓦從1365年到1842年5次成為緬甸的首都。1838年,一場地震破了阿瓦,緊接著1839年3月23日一場8級以上的地震嚴重摧毀,緬甸首都被迫搬遷到阿馬拉普拉,十多年之后又搬到了曼德勒。阿瓦遺址曾經是曼德勒的熱門旅游地,在這次地震中又被嚴重摧毀。
除此之外,緬甸的氣候也讓這場地震造成破壞大幅增加。一周前中國還在經歷斷崖式的寒潮,但是對于緬甸這種熱帶季風氣候而言,3、4月是一年當中最熱最干燥的時候。最近一段時間,曼德勒地區白天溫度能到37℃以上,而夜間的溫度大約在27℃左右。實際上,由于得不到及時救援與清理,許多廢墟已經彌漫著腐臭的味道。
上述這些,僅僅是在緬甸地震中不幸的自然條件,除此之外,當地脆弱的基礎設施、癱瘓的交通以及混亂的政局,都會讓震后救助難上加難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