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起,奢侈品對中國消費者的吸引力明顯減弱。貝恩公司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內地個人奢侈品市場銷售額同比下降18%-20%,多家奢侈品免稅店業績承壓。以海南離島免稅為例,其銷售額在2024年遭遇重挫,同比下跌近30%。
國際奢侈品牌在中國市場不再“吃香”,跟它們瘋狂漲價有一定關系。奢侈品牌希望通過漲價來保持格調,比如去年7月,某奢侈品就進行過一次全線漲價,這是它近3年第10次漲價。今年各大奢侈品在國內市場也醞釀著新一輪價格突襲,預計加價幅度在6%-13.7%之間。
這種漲價行為背后自有邏輯。回溯奢侈品黃金年代,這些高端品牌的價值錨點深深扎根于階層象征與社會認同。彼時,一只愛馬仕的鉑金包在商務酒會上若隱若現,香奈兒經典菱格紋手袋被精心擺放在會議室角落,這些都不動聲色地彰顯著持有者的高貴身份。都市精英們深諳此道,他們愿意為這種無聲的語言支付溢價。
但今日不同往日,奢侈品漲價讓更多的潛在消費者望而卻步。因為中國年輕人的消費心態正在發生改變,他們既追求品質又倡導節儉,希望在省錢和消費升級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這種“魚和熊掌”兼得的心理,在國際頂奢品牌的購買決策中,也表現得十分明顯。比較直觀的是,在國內,低折扣奢侈品特賣會開始增多。已經有幾年不辦內購會的GUCCI去年辦了兩次內購會。PRADA、MiuMiu、YSL等一線奢侈品的特賣會也接連北上,都在北京辦了專場特賣。
特賣會的折扣很有吸引力,在北京PRADA的特賣會上,小布看到一條褲子原價近1萬,折后售價不到千元。另一次是在香奈兒的內購會上,蘇蘇淘到了一條原價26萬的裙子,1折到手2.6萬。
除了線下,奢侈品在線上也開始了折扣。比如專注特賣的唯品會,在最近上線了一批Burberry女包。有消費者發現,其中一款限量款百搭包低至1.8折,優惠幅度超過1萬元。對于這次活動,有人留言,“性價比是真的高”。很多商品補貼之后,價格僅有國外專柜價的2折左右。
總之,折扣奢侈品的熱銷不僅是市場變化的縮影,也是消費者理念轉變的體現。如今,消費者不再單純追求品牌的光環,而是更加注重商品的實際價值和性價比。面對這一趨勢,奢侈品行業需要更加關注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如果品牌仍然以高姿態過分強調稀缺性,這屆年輕人恐怕不會買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