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興化迎來了一年內最美的時刻。
千垛景區的油菜花當下已進入盛花期,縱橫交錯的水網“鑲嵌”于金黃色的花海,人們可以泛舟穿梭其中,悠然自在。而憑借這份盎然春意,興化也得以躋身長三角最熱門的縣域旅游目的地之一。
千垛景區。微信公眾號“興化發布” 圖
這并不是偶然。或許還有人不知道,地處江蘇長江以北地區的興化,和蘇南城市一樣,文旅產業發展天賦異稟。去年底,興化順利躋身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序列,成為江蘇第四座,也是長三角北部第三座縣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個沉甸甸的稱號背后,往往是對一座城市深厚歷史積淀和人文底蘊的認可,以及對這座城市在系統性保護機制建設、文化活態傳承等方面的高度肯定。
興化憑什么?
水垛之城
江蘇目前有四座縣級歷史文化名城,興化之前,常熟、宜興和高郵已摘得這一榮譽。而放眼長三角區域北部,高郵和安徽壽縣之后,興化是第三座。
興化地處里下河地區,地勢低洼,水網密布。早在7200多年前,興化大地上就留下了草堰港先民的足跡。2300多年前,這里被封為楚國令尹昭陽的食邑。楊吳武義二年(920),興化置縣。
和絕大多數古城不同,興化古城整體位于湖蕩之間,以無數大小不一的垛島為根基,通過若干鄰近的垛塊團簇相聯而成。
明代中期黃河全流奪淮,大量泥沙侵入里下河,興化境內的河流湖蕩迅速淤積,隨后慢慢形成了當地特有的農耕方式——垛田。為抵御洪水,人們不斷加高垛田,一度加高到7米。隨著水利工程建設的完善,垛田又經歷了下降的過程。
興化是別具一格的水垛之城。城中河如阡陌、水網密布,各個街巷順河而建、與河并行,一座座橋梁將群垛相連。
聯垛筑城、城水共生,這種以垛為母體、城垛功能維系、聯垛為城的獨特發展方式,不同于其他水鄉城鎮單純沿河而居的模式,具有鮮明的里下河水鄉特色。鄭板橋詞曰:“吾家家在煙波里,繞秋城藕花蘆葉,渺然無際。”
這樣的水垛之城,輪廓并不規整。興化城池“非圓非方,凹凸不一”,與附近的州縣迥然不同。民國時期阮性傳在《興化小通志》析其原因道:“想因四面環水,當時因昭陽鎮遺址聯絡附近垛田,合而為城,固非遷就于風水之說。”
由若干垛子拼合而成的興化城,只能就著地形因勢而為,盡量用不規則的形狀,將城內的地盤擴展得廣一些,那種街巷橫平豎直、形制中規中矩的棋盤狀城池,當時在水網密布的興化地區無法呈現。
興化垛田。微信公眾號“興化發布” 圖
也正是因為這種不規整,從空中俯瞰,興化城的地形酷似游龍,東門外為“龍頭”,北門外是“龍尾”。向北還有一圓形垛島,名曰“龍珠島”,上有建于明崇禎年間的“龍珠寺”,又名龍珠禪院。
水垛之城還有個特色,那就是兼具防洪功能。興化城初建時,為方便船只進出城,在四座城門之側設有四座水關,以溝通城內市河與城外水系。
明嘉靖時期,縣令傅珮整浚水系,在北水關修玉帶河,引水入海子池,再由西水關出城,城內水系形成防洪設施,與城外水系相通。城內“汪洋若海然”“大旱不竭”的海子池、升仙蕩構成天然蓄水池,調節城內水位。
對于水多陸地少、無舟不成行的興化水鄉而言,市河既是溝通內外的主要通道,也是城區防洪抗旱的重要載體。
名家輩出
相比江南水鄉,江北水鄉興化同樣人杰地靈。
據公開資料,興化有著名的“兩令三相”范仲淹、魏源,高穀、李春芳、吳甡,有文壇大師和詩畫名家鄭板橋、施耐庵、劉熙載。自南宋至清末,興化先后走出了262名舉人105名進士、1名狀元。
興化城區是興化文人培養、交流的文化中心,文學巨擘、書畫名家、學界大師輩出,成為“縉紳之淵藪,人才之都會”。
諸多文化名人生活在垛島上,文化名園布局在垛島上。比如,宗臣故居位于侯家垛,陸西星著書立說在方壺島,解學龍的解家花園在花園垛……曼園、柳園、棗園、百花洲等文人雅集之所,都分布在海子池、滄浪河一帶的垛島上。
位于興化市域東北側的新垛鎮施家橋村,是文學家施耐庵的最終棲息地。600多年前,隱歸鄉野的施耐庵正是在興化潛心著書,寫出了千古名著《水滸傳》。
在《吳用智取生辰綱》一章中,施耐庵寫道“只見兩個虞候和老都管氣喘急急,也巴到岡子上松樹下坐了喘氣。”其中的“巴”意為“攀爬”,是典型的興化一帶的方言。另外,“阮世三雄”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是興化沙溝阮氏居民的原型。
近年來,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勛章得主畢飛宇,是中國文學“興化現象”的代表人物之一。
畢飛宇于1964年出生于興化,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南京大學特聘教授。他對家鄉興化頗有感情,2013年出版的個人首部非虛構作品《蘇北少年“堂吉訶德”》,正是講述了他在興化街頭長大的童年生活。
2014年,以畢飛宇命名的“畢飛宇工作室”在興化成立。十多年來,工作室不僅成為了網紅打卡地,更成為了興化文學的“發動機”和“策源地”。
2022年8月,作家龐余亮憑借作品《小先生》榮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這是繼畢飛宇、王干和朱輝之后,興化籍作家第五次斬獲魯迅文學獎。
龐余亮之前,畢飛宇的《哺乳期的女人》《玉米》先后摘得魯迅文學獎,王干的《王干隨筆選》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朱輝的《七層寶塔》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另外,畢飛宇還在2011年8月憑借長篇小說《推拿》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對于一座縣級市來說,這樣的獲獎紀錄堪稱奇跡。
正如王干所說,“我想,假如文學有百強縣排名,興化必排第一。”
守護傳承
更重要的是,興化對于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值得稱道。
位于興化城東的東門歷史文化街區,還保留著“青磚黛瓦馬頭墻”的傳統風貌,古老的手工作坊延續至今。
據興化市文史專家陳斌介紹,明清以來,東關廂就最為繁華,也就是現在的東門歷史文化街區。銷售瓜果蔬菜的垛上居民、販賣湖蕩魚蝦的漁民等,多從東門大碼頭登岸,形成了商貿發達的“金東門”。
如何在發展和保護之間取得平衡?
據《人民日報》報道,2017年以來,興化按照小規模、漸進式的“繡花”方式,因地制宜推動街區有機更新,在歷史建筑的修繕上,講究“最小干預原則”。比如,2020年修繕的清代建筑“楊氏當典”采取了留白方式:墻面上,拆除的老磚被重新利用;梁柱上,不同材質的修補痕跡清晰可辨……
街區內后街背巷傳統民居修繕工程同步開展。除了給排水、網線改造等,還在居民自愿和不改變磚木結構的前提下,對原址、原面積、原高度的傳統民居進行修繕,居民僅需承擔新增材料費50%的費用,其余由政府兜底。
對于修繕后的歷史街區,興化積極進行活化利用。在北門歷史文化街區,興化整合資源,打造“品蟹一條街”,舉辦元宵游走燈會、銀北門·遇見美、非遺大集等活動;在東門歷史文化街區,古建筑萬寶銀樓變身泰福里飯店,接納游客和市民。“古街區”與“新業態”強強聯手,形成文旅融合新亮點。
東城外大街西側的陳連富錫器制作工作室,由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陳連富擔綱。作為陳氏錫器制作第11代傳人,陳連富14歲就跟祖父學藝入行。
省級文保單位趙海仙洋樓內,上廊屋、下廊屋原是候診室、診室,現已變成中醫博物館和蠟像館。2008年,興化對趙海仙洋樓進行了復原陳列,邀請興化籍名醫定期坐診,助力“興化醫派”復興。
數據顯示,作為縣級市的興化,現有歷史文化街區2處,文物保護單位110處,不可移動文物119處,歷史建筑110處,非物質文化遺產124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