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作者|七步半
中國跨境企業從業者近些天的夜里,恐怕很難入眠,白宮不斷揮動關稅重錘,這將在未來一段時間里,引發全球貿易鏈的劇烈重構。
最新消息顯示,特朗普又變卦了!美東時間4月9日中午,特朗普宣布,除了中國以外的部分國家,將暫停“對等關稅”90天。他還稱有75個國家主動尋求談判,未來90天內這些國家可享受10%通用關稅待遇。而針對中國,他表示將關稅從104%增長至125%,并于頒布后立即生效。
特朗普的真實目的逐漸浮出水面。白宮以“中國未取消報復措施”為由,將關稅武器升級為“超級加倍模式”,從兩國貿易往來情況來看,加關稅后,對我國新能源、半導體、高端制造等戰略產業會產生較大影響。這一政策延續了其“去中國化”戰略,并且通過極限施壓倒逼全球產業鏈重構。
美國新關稅政策實施后,出售至美國的商品將出現成本大飆升,比如原來某商品100美元的成本,加關稅后成本變為了215美元。無疑,價格敏感型商品將面臨“需求塌方效應”,由此而導致銷量滑坡,比如電子產品、服裝等品類。
加關稅后,跨境電商面臨著漲價潮與需求塌方之間的博弈。面對此種局面,企業又該如何應對?
一是由于加關稅政策均為頒布后立即生效,所以企業需要緊急核檢庫存以及在途訂單,建立關稅清單。
另外對于滯銷品抓緊時間減價清倉。重新制定價格策略,按照剛需品、非剛需品對庫存商品進行分類,做好調價流程以及銷售方式。還可緊急租賃低關稅國家比如越南、墨西哥等地的現成廠房以期繞過加關稅。
二是借助90天窗口期,盡快調整供應鏈,別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實現多元化供應。
背景:美國已經宣布對多個國家暫?!皩Φ汝P稅”90天,這期間可借助此前已經在東南亞諸國的產業鏈布局,實現產業鏈遷移,或者借道中轉,實現短期內的過渡。
策略:1、現有訂單「關稅緩沖方案」:立即啟動東南亞「過渡產能」合作
2、戰略性收縮:砍掉低毛利SKU,聚焦高附加值產品
三是考慮中長期破局之道,比如加強供應鏈“去中心化”、實現多元化供應網絡——布局東南亞+北美+中東等的蜘蛛網式供應結構。
另外,商品所需的核心部件,盡量保證上游商家的“多頭供應”體系,保證供應商在不同關稅區域,以降低風險。
而在產品定價系統上不斷探索智能化,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實時抓取多國關稅數據,動態優化申報方案,探索模塊化架構實現多部件關稅區靈活組裝。
同時,時刻研判未來政策走向,以便于更好適應新的貿易秩序。
更需警惕的是,美國若加強原產地審查,轉口貿易將被重點監管,則產品貼牌等模式恐不能長久,存在長期合規性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