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小孩學會走路前先學會扭脖子?”
沒錯!在這里,小寶寶們還沒開始牙牙學語,小手小腳就可以跟著節奏擺動。
新疆人跳舞從來沒有年齡的限制,無論是步履蹣跚的小寶寶,還是滿頭白發的爺爺奶奶,只要音樂一響,那一份骨子里的節奏感便被召喚出來,隨時可以起舞。
新疆人把對歌唱和舞蹈的熱愛刻在骨髓里,融入生命中。舞蹈,對于新疆人來說,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表演形式,更是情緒上的外放,展現了新疆人的豪爽、熱情與友好。
每當熟悉的鼓點響起,身體就會下意識地隨著節奏晃動,體內的DNA也隨之律動起來。
網友們也是驚嘆新疆的小朋友是不是一出生就贏在了舞蹈這條賽道?
新疆人到底有多愛跳舞?
舞蹈是新疆人的社交貨幣。
你以為新疆人聚會=吃飯+聊天?
真實流程:吃兩口飯→音樂突然響起→全員秒變舞王→跳累了回來繼續吃→循環至凌晨。
在新疆,只要有音樂,哪里都是舞臺。不管是在廣場上還是在家宴上;不管是在課間操還是在婚禮上,只要音樂聲一響起,我們就會擺起手臂,扭起脖子,翻起手花,跟隨節奏享受著來一段舞蹈。
跟著音樂的節奏,隨意的交換手臂,打起響指,前后交換雙腳,隨意的插個腰旋轉起來,就是一支舞。一段跳得不過癮,要求音樂“再來一首”,再來一首不過癮,還要“再來一首”……
婚禮上的舞,更是一場視覺盛宴。新娘穿著耀眼的婚紗,身姿隨著旋律起伏,猶如水面的倒影,搖曳生姿。
舞姿溫柔而充滿感情,舉手投足間的每一個神態,每一個表情,都充滿了力量與溫柔。
婚禮上,不只是新娘新郎會跳得甚歡,伴娘團伴郎團也為了讓好朋友的婚禮更熱鬧,會親力準備舞蹈來慶祝,甚至有網友也想要同款伴娘伴郎團!
新疆舞蹈就像是打開快樂寶箱的密鑰,無論在哪里。當音樂響起,歡快的節奏、輕盈的舞步,立刻就能將快樂傳遞給周圍每一個人!
新疆舞蹈的種類多到你想象不到。
維吾爾族的賽乃姆、刀郎舞、麥西來普等等。哈薩克族的黑走馬、塔吉克族的鷹舞、俄羅斯族的踢踏舞和錫伯族的貝倫舞等等,主打一個地大“舞”博。
1
賽乃姆
賽乃姆是維吾爾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維吾爾人每逢喜慶佳節、婚禮儀式、親友歡聚都要舉行麥西來甫晚會并在晚會上熱情地跳起賽乃姆以表慶祝。
當薩塔爾琴的顫音漫過喀什老城的土墻,維吾爾人的身體便自動解碼千年舞譜——脖頸如蛇行沙丘般輕移,手腕繞出艾德萊斯綢的柔弧,足尖銀鈴與達甫鼓的“咚噠”聲精準咬合。
這是流淌在血脈里的綠洲生存美學:抬腕似引坎兒井水,抖肩如篩金色麥粒,旋轉時裙擺飛揚成沙漠旋風。
2
刀郎舞
刀郎舞又稱“刀郎賽乃姆”,主要表現刀郎人的狩獵過程。歌手引吭高歌來呼喚人們準備打獵。舞者雙手左右擺動、左右半轉,表現獵人將濃密的灌木撥開尋找獵物。
女舞者時而高舉右手,時而高舉左手,為男獵手舉火把照明。舞者忽而似彎弓欲射,發現獵物沖上去展開搏斗的舞姿。
狩獵勝利,舞蹈的氣氛熱烈而歡快,表現出刀郎人男女共同維系生存的默契。
3
麥西來普
麥西來甫,維吾爾語中意為“集會”“聚會”,是維吾爾族人民集取樂、品行教育、聚餐為一體的民間娛樂活動。
包括歌舞、講故事、說笑話、做游戲以及即興吟誦等,同時還體現了豐富的民間風俗。
麥西來甫有眾多種類,而維吾爾刀郎麥西來甫因其獨特性和典型性脫穎而出,更是被譽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
依照傳統習俗,麥西來甫通常在農閑時節舉行,無論男女老少,只要來自同一村莊或街道,皆可參與其中。
該活動不受環境、時間及參與人數等因素的制約,形式多樣,內容極為豐富。
4
黑走馬
黑走馬,哈薩克語“卡拉角勒哈”,意為“黑色的走馬”
哈薩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諺語:“歌和馬是哈薩克的兩只翅膀”。
馬是哈薩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而“黑走馬”更是馬中尤物,它形象剽悍雄壯,通體黑亮,走時步伐平穩有力,姿勢優美,蹄聲猶如鏗鏘的鼓點。
騎上黑走馬,猶如進入一種藝術境界,人在舞,馬亦在舞。由此而形成了以“卡拉角勒哈”命名的民間舞蹈和同名樂曲。
5
鷹舞
鷹舞是塔吉克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模擬鷹之動作,雙人舞為主,在喜慶場合表演。塔吉克族舞蹈是他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表達情感,傳承文化。
男子軀干部的肢體線條呈現前后變曲的階梯形,恰似那站立的雄鷹自然收縮的形體姿態。女子則輕盈柔和,肢體線條自然流暢,兩臂的線條也極為柔美,動作柔和舒展,步法輕盈自如。
由于居住地域的差異,塔吉克族鷹舞主要可分為兩大風格類型:一是“瓦恰谷地的鷹舞”,二是“塔什庫爾谷地的鷹舞”。
塔吉克族特有的鷹舞,每一種動作和神態都蘊含著塔吉克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華,體現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向往。
6
踢踏舞
踢踏舞因皮鞋踏地發出“踢踏”聲得名。在各種節慶聚會場合,男女老少穿盛裝踴躍起舞。
它是俄羅斯族群眾最喜歡的娛樂形式,反映了群眾熱情豪放的性格和獨特的審美情趣,踢踏舞融合了民間踢踏舞、宮廷交誼舞等。
伴奏以歡快、熱烈、多變的樂曲為主手風琴、三角琴、小提琴、吉他都可以作為伴奏樂器。它反映了俄羅斯族群眾的社會生活和精神風貌,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
只有音樂一響,拍子一打,馬上就歌響腿抬舞起,顯得格外灑脫豪爽、活潑明快。樂曲由慢轉快,旋律由簡變繁,琴師在眾人的鼓動下,即興交錯變奏,而且速度越來越快。
7
貝倫舞
貝倫舞,是錫伯族傳統舞蹈的代表,被錫伯族人稱為“生命舞蹈”。錫伯語中“舞蹈”音譯為“貝倫”也可稱為“makexin”。
貝倫舞流行于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塔城和烏魯木齊市等錫伯族散居區。在新疆,凡是有錫伯族人居住的地方,都能見到貝倫舞。
貝倫舞一般為男女雙人舞,舞姿非常優美,其動作主要體現在上肢,下肢動作不多,是扭肩、甩臂、拍地、甩胯。
男子舞姿粗獷灑脫。女子舞態優美、舒展,嫵媚動人。貝倫舞多為男子先出場獨跳一段后邀請女伴入場。在男女共舞時,兩人身體不能接觸,否則會被認為技藝不高哦。
尾聲
當最后一片暮色墜入塔克拉瑪干的褶皺,戈壁灘便自動加載起某種隱秘程序。胡楊枝椏在風中調試琴弦,坎兒井的水流默數著切分節奏,連沙丘起伏的弧線都在校準舞步傾角。
新疆人的腳跟輕輕叩擊大地,如同按下古老主機的重啟鍵——十二木卡姆的代碼開始在血脈中流淌,艾德萊斯綢的像素重新渲染天地。
他們旋轉時帶起的氣流正破譯千年月光,墜落的汗珠在沙地上砸出新的綠洲坐標。
那些被現代文明格式化的身體記憶,總在篝火點燃的瞬間完成數據恢復。
你看,連沙漠都在模仿人類的腳尖踮起,而綠洲不過是大地跳完一支賽乃姆后,綻放的濕潤掌紋。
此刻所有GPS信號都迷失在舞曲的副歌里。當十二木卡姆的最后一個音符懸停在半空,新疆人自信地眨眨眼:"告訴過你的,我們‘出廠’時就沒安裝'靜止'這個選項。"
當然,新疆的舞種還有很多,在評論區留下你最想解鎖的舞姿吧~
本文由“我從新疆來”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