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生物物理學家施一公教授來到深圳外國語學校(集團)高中部“梧桐大講堂”,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西湖實踐》為主題,為師生帶來一場知識與智慧交織的思維盛宴。
西湖大學副校長、國強講席教授、工學院院長仇旻一行,中國人民大學生物信息學、機器學習、應用數學教授龔新奇一行,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育局黨組成員王汝津,市招考辦主任肖偉峰一行,市教育局校外培訓監管處處長楊柳,中科先進院實驗學校校長江濤一行,深外(集團)黨委書記何石明,校長范永泉,副校長黎勇、光磊及高中部行政干部出席活動。
據悉,施一公是我國杰出的生物物理學家,這位1985年保送清華、1995年獲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學位的生物物理學家,曾以知名學者的身份聲蜚國際科學界,2008年施一公回國推動清華生命學科跨越式發展,隨后又離開清華,創辦中國第一所社會力量舉辦的新型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
施一公分享了自身的求學、科研、教學及管理經歷,圍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西湖實踐”這一主題,從西湖大學的創立背景切入,暢談西湖大學在新型治理體系、人才引用機制、科研戰略布局、原創成果產出、特色育人機制、培養特色策略等方面的建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高等教育實現普及化,各項科技指標已開始領先世界,但尖端科技實力仍處于第二梯隊,強而不尖是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因此,迫切需要從源頭出發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施一公說道。
施一公認為,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重要結合點,其處在變革的最前沿,被視為國家崛起的引擎,推動著世界上諸多最具創新性的研究,在人類科技發展、文明進步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一所國家重點支持、由社會力量舉辦的新型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立足于“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定位,致力于集聚一流師資、打造一流學科、培育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正是探索大學如何為國家科教興國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貢獻的生動實踐。
高校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強烈社會責任、寬廣國際視野、扎實學科基礎和卓越創新能力,這是西湖大學的答案。施一公希望,有更多品德優良、志向遠大、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學業優秀、基礎扎實、有好奇心與創新潛質,身心健康、適應性強、有同理心且開放包容的學生進入西湖大學深造,在西湖大學的專業指導和文化浸潤下,成為真正的拔尖創新人才和未來引領者。
全面介紹西湖大學的基本情況后,施一公與現場的深外學子進行了互動,同學們就招生要求、課程安排、專業選擇、學習方法以及如何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等問題進行提問,施一公一一詳細解答,并贊揚深外學子的思想有深度:“果然與眾不同。”
大學之大,在于大師之大。施一公院士的博學與智慧頻頻贏得全場師生熱烈的掌聲。相信這場思想的交流將會在深外學子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激勵他們勇攀科學高峰,向著成為拔尖創新人才的目標奮力前行。
采寫:南都記者 周正陽 通訊員 韋國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