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工簡報是由醫工學人理事會整理的醫工交叉領域一日內最新進展,內容來源為著名期刊、國內外知名媒體等。周一至周五工作日發布!
醫工簡報音頻內容已在喜馬拉雅、小宇宙等平臺上線,歡迎訂閱收聽~
行業動態
美國將對藥品征收關稅
據央視新聞,當地時間4月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表講話稱,美國將對藥品征收關稅。特朗普表示,美國并不生產自己的藥品和其他改善健康的產品。美國支付藥品的價格往往比有藥品生產的國家高出很多倍。特朗普認為,一旦對藥品征收關稅,制藥公司將在美國開設工廠,因為美國是“最大的市場”。
臨床綜合
Sci. Transl. Med.| 藥物使血液對蚊子有毒
瘧疾防控面臨媒介昆蟲抗藥性等挑戰,開發新型蚊媒控制策略對阻斷疾病傳播具有重要意義。美國FDA批準用于治療罕見代謝病的藥物尼替西農(nitisinone)被利物浦熱帶醫學院 Lee R. Haines 等人發現具有高效殺滅瘧疾媒介岡比亞按蚊的作用。該研究發表于《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證實尼替西農通過抑制蚊子血液消化關鍵酶 HPPD,能有效殺死不同發育階段及抗藥性蚊群,其效果優于現有蚊蟲殺滅劑伊維菌素(ivermectin),且低劑量即可維持致死性,為瘧疾防控提供了創新干預手段。
https://doi.org/10.1126/scitranslmed.adr4827
醫學人工智能
Nat. Med.| 青少年心理健康風險預測
精神健康障礙的早期預測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預至關重要,人工智能(AI)模型為這一領域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杜克大學 Elliot D. Hill 等團隊發表了一項為期五年的縱向研究,基于 11000 多名青少年腦認知發展研究(ABCD)的問卷和 MRI 數據,開發了兩種 AI 預測模型:"癥狀驅動"模型通過當前癥狀預測未來風險(ROC 0.84),"機制驅動"模型則發現睡眠等社會行為因素比神經生物學指標更具預測力(ROC 0.75)。該研究證實了 AI 結合簡易問卷可有效識別精神疾病高風險群體。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560-7
醫學成像技術
Science| 非線性聲片顯微技術:毛細血管與細胞尺度的不透明器官成像
光片熒光顯微鏡雖革新了三維細胞動態過程的可視化,但其在厚組織中的光散射和熒光標記的光漂白問題限制了應用范圍。開發能夠實現深層、快速、高分辨率的生物分子成像技術對推動活體細胞功能研究至關重要。4月4日,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 B. Heiles 等人提出了一種非線性聲片顯微鏡(NSSM)技術,通過結合非衍射超聲波束和聲學報告基因(如氣體囊泡GV),實現了對不透明器官中基因表達和毛細血管網絡的三維成像。該技術成果發表于《Science》期刊,成像速度提升 64 倍,成像體積擴大 35 倍,分辨率提高 4 倍,為活體生物過程的多尺度動態研究提供了新工具。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s1325
康復(神經)工程
Nat. Hum. Behav.| 人類運動皮層通過穩定神經狀態序列編碼復雜書寫動作
人類如何編碼復雜運動序列是神經科學的重要問題,研究精細運動的神經機制對理解大腦功能及開發腦機接口具有重要意義。4月2日,浙江大學祁玉/王躍明團隊聯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朱君明團隊通過記錄癱瘓患者書寫漢字時的運動皮層神經元活動,發現大腦將復雜動作分解為多個穩定狀態,每個狀態對應特定筆畫片段,且神經元編碼方式隨狀態動態變化。該研究首次揭示了運動皮層通過狀態依賴的層級編碼機制控制精細動作。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5-02157-x
可穿戴技術
npj Digit. Med.| 數字表型分析的全面臨床效益:從廣泛采納到完整影響
數字表型分析是一種創新的健康監測方法,通過智能設備、傳感器和移動應用實時收集個體行為、心理及生理數據,為精準醫療和個性化健康管理提供新工具。4月8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沈百榮團隊在《npj Digital Medicine》發表綜述,系統闡述了數字表型在臨床診斷、慢性病管理和公共衛生等領域的應用潛力,提出基于人工智能和邊緣計算的技術創新路徑,并強調需建立全球化數據標準與倫理框架以推動其發展。研究指出,該技術通過整合多模態數據(如可穿戴設備生理指標、智能手機行為記錄)已實現精神疾病早期預警和糖尿病個性化管理,但跨平臺數據整合與臨床驗證仍是未來突破重點。
https://doi.org/10.1038/s41746-025-01602-5
生物材料
Nature| 用于電療的毫米級生物可吸收光電子系統
臨時心臟起搏器是治療短暫性心動過緩的關鍵技術,但傳統經靜脈或心外膜起搏存在侵入性手術、感染風險及術后恢復復雜等問題。開發可生物降解、無線控制的小型化起搏器是解決這些臨床挑戰的重要方向。4月2日,新加坡國立大學張亞敏等人在西北大學工作期間提出了一種毫米級可生物降解光電子起搏系統,通過內置電源和近紅外光無線控制實現心臟起搏。該系統尺寸僅 1.8 mm × 3.5 mm × 1 mm,可通過微創注射植入,并支持多部位同步起搏(雙心室或雙腔起搏)。實驗證實其在大型動物模型中可實現閉環治療,且材料在 1.2–2.5 年內完全降解。該成果為臨時心臟起搏提供了更安全、微創的解決方案,并有望拓展至其他電療領域。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8726-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