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邊境一聲炮響,印度軍隊潰敗如山倒。
可誰都沒想到,這場敗仗,竟在喜馬拉雅山的另一側,埋下了一顆雷——印軍撤退途中,突然調轉槍口,連夜占了尼泊爾邊境,一塊375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60年過去,這塊名為卡拉帕尼的土地,成了南亞最為棘手的難題,印度修路,尼泊爾印鈔,兩國甚至不惜以武力相向。
今天咱們就扒一扒,這出“三國演義”背后的地緣大戲。
1816年,尼泊爾被英國東印度公司狠狠地揍了一頓,弄得鼻青臉腫,之后便簽下了《蘇高里條約》,以割地的方式來求和。
可英國人玩起了文字游戲,在條約里所寫的“以馬哈卡利河為界”這一情況變得十分模糊——那河源究竟是在里普列克山口呢,還是在林皮亞杜拉?
英國佬拍拍屁股就走了,留下了印度和尼泊爾,隔著河只能干瞪眼。
這可不是普通的界河糾紛。
卡拉帕尼,卡在中印尼三國的交界之處,往北能夠徑直通往西藏阿里,往南可俯瞰印度平原。
2020年5月,印度防長辛格聲勢浩大地給卡拉帕尼公路舉行剪彩儀式,尼泊爾隨即就將這一爭議地區繪入了新版地圖之中。
今年更是絕了,直接就將新版地圖印在了100盧比的鈔票之上。
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臉都綠了:“這是單方面改變現狀!
”可尼泊爾議會332票全票通過——在民族大義面前,各黨派罕見地統一戰線
這事兒透著蹊蹺。
尼泊爾80%的石油、60%的貿易靠印度,哪來的底氣硬剛?
原來他們玩的是“三國殺”:在北邊與中國簽訂了鐵路協議;在西邊找美國開展“千年挑戰計劃”。
別看尼泊爾的國土,相對而言還沒有遼寧省那么大,但其政治手腕,確實堪稱一絕。在1950年代,它準許印度駐軍,借此換得了經濟的發展;到了1990年代,又借著民主化的風潮,一下子就掀倒了17個印度哨所。
如今更將那有爭議的領土印在了鈔票之上,這既凝聚了民心,又向國際社會訴說著冤屈——這套“以柔克剛”的手段比某些大國可厲害多啦。
印度一直端著“南亞霸主”這樣的架子,2019年,單方面將有爭議的地區劃進自己的版圖,2020年,在邊境開槍,致使他人受傷,這些行為,進一步加大了與尼泊爾之間的矛盾。
卡拉帕尼的槍聲,驚動了半個地球。美國《外交政策》雜志指出,這里已然成為中美印戰略三角的一處前哨站,印度需要防備來自中國的“珍珠鏈”,中國則要全力保住西線通道,而美國則意欲插足于南亞地區。去年美印聯合軍演特意,選在了距離爭議區100公里之外,這顯然是在給尼泊爾增添麻煩。可大國博弈,最怕誤判。1962年,印度以為,中國不敢動手,結果臉都被打腫;今天要是再誤讀北京的底線,卡拉帕尼,怕是要成第二個加勒萬河谷。
卡拉帕尼爭端的根源,在于殖民時期的條約。英國人在1865年左右,將邊界從馬哈卡利河,調整到河流的分水嶺,這種改動被認為,是出于戰略方面的考量。現在印度和尼泊爾都依據歷史依據,來為自己的立場進行辯護。印度主要強調的是國家安全,以及地區的穩定;而尼泊爾則依照歷史協議,來捍衛自身的主權。這場矛盾,不僅影響了兩國之間的外交互動,還對經濟與文化的往來,產生了波及。
這幾年中,尼泊爾在外交領域展現出更加活躍的姿態。其不僅在卡拉帕尼問題上堅定地,捍衛自身立場,而且在對華關系方面取得了頗為顯著的成果。尼泊爾與中國簽訂的鐵路協議,以及與美國推進的合作項目,均表明他們正在努力開拓多元化的外交渠道。這一策略的調整,讓尼泊爾在與印度的談判進程中,獲得了更為充分的優勢條件。
印度在卡拉帕尼問題上的立場,始終表現得相當堅決了。不過這份堅決的背后,實際上隱藏著不少挑戰。印度不僅要保持自己在南亞地區的領導角色,同時還得應對來自中國的壓力,從而保障邊境區域的安全與穩定了。如果采取過于頑固的策略,很可能會推動尼泊爾更加緊密地與中國建立聯系了,這種情況對印度來說,顯然不是理想的選擇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