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2025年4月11日,也門胡塞武裝宣布,對部署在紅海北部的美國“哈里·杜魯門”號航空母艦及其戰斗編隊發動導彈與無人機聯合打擊。這一襲擊發生在美軍連續兩天對薩那進行11輪空襲之后。胡塞發言人葉海亞·薩雷亞公開表示,此舉是對美方“侵略行為”的報復,并誓言未來將持續在海陸戰線上“全面實施防御打擊”。此番“主動出擊”象征意義重大。
自2023年哈馬斯與以色列爆發新一輪沖突以來,整個中東安全格局劇烈震蕩,美國作為以色列的堅定后盾,迅速加大在也門、伊拉克和敘利亞的軍事投入。2024年底,美軍發起針對胡塞武裝的“持久日出”行動,旨在摧毀胡塞導彈陣地與無人機設施,恢復紅海航道安全。然而,這場空中戰役并未實現戰略目標,反而刺激胡塞加速軍事轉型,并引發地區什葉派武裝群體的全面聯動響應。
據胡塞衛生部門最新數據,美軍自3月15日開始的空襲已造成至少107名平民死亡,223人受傷。也門首都薩那居民也證實,轟炸發生時整座城市劇烈震顫,戰機轟鳴不絕于耳。巨大的民間反美情緒,正成為胡塞招募與動員的有力資源。在這種背景下,胡塞的“反擊”已經遠超傳統意義上的抵抗,而是一種基于道義、民意與實戰經驗構筑的戰略主動。
而美方在紅海所面臨的困境,也遠不止軍事威脅那么簡單。紅海是全球能源與貿易要道,承擔著連接地中海與印度洋的樞紐角色。自胡塞宣布封鎖相關海域以來,多家國際航運公司被迫改道非洲西岸,航線成本增加數倍,保險費用飆升,全球供應鏈壓力陡增。美軍的介入本意是為全球資本保駕護航,但事實卻是:介入越深,動蕩越烈。曾經以穩定秩序為名的美國力量,正在一步步被其自身制造的不穩定反噬。
目前,美軍對胡塞的軍事打擊手段早已陷入戰術疲乏。高頻空襲未能摧毀胡塞指揮體系,反而激化了該組織的戰術適應能力。從2024年10月起,胡塞改變防御部署,采用“蜂巢式”地下倉庫與“彈性陣地”結構,有效分散空襲風險。同時,其在紅海岸線布設大量可機動發射的反艦導彈與無人機群,對美艦構成難以完全防御的飽和打擊威脅。這種“以弱勝強”的非對稱打法,令以??諆瀯葜Q的美軍陷入實戰困境。
在輿論戰與心理戰方面,胡塞武裝更是主動出擊。他們迅速公開襲擊視頻,并鼓動也門民眾上街游行,營造出“抵抗入侵、全民皆兵”的動員氛圍。在薩那、荷臺達等城市,群眾高舉“美軍滾出中東”“哈馬斯不是孤軍”等標語,表達對加沙、黎巴嫩、伊拉克等地反美武裝的聲援。這種跨地域、跨群體的輿論聯動,正是胡塞試圖構建的“反帝聯盟”敘事,其戰略目標不再僅限于也門本土,而是要將美國勢力逐出整個中東。
而今,美國在也門的軍事存在已非傳統意義上的“維穩力量”,而更像是一個長期無法拔出的戰略包袱。軍事壓力、經濟代價、輿論反噬疊加之下,白宮內部早有呼聲要求“戰術收縮”。然而撤離的代價不僅是戰略失敗,更可能意味著盟友體系的全面崩盤。沙特、阿聯酋等地區盟友對美國保護傘的信心正在動搖,一旦胡塞打破美軍不可觸碰的“神話”,整個海灣安全結構或將被徹底重塑。
現在,胡塞武裝不僅擊中了“杜魯門號”的鋼鐵外殼,更擊穿了美國在中東維系數十年的軍事權威。曾經由航空母艦、隱形戰機、航母打擊群構建起來的“全球秩序”,正在被一支游擊隊出身的準軍事力量逐步瓦解。紅海不再是超級大國展示武力的后臺,而是新興力量試圖掀桌子的前線。而今之中東,已無冷戰年代的秩序遺產;此時之美軍,亦不再是無人敢撼的全球霸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