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爾·德尼的影片中一直隱藏著冷靜的特質,不論是在談論社會議題還是情感話題,她的電影都不失旁觀者的清醒。
作為法國著名女性導演,克萊爾·德尼可謂是在各大電影節中活躍度很高的一位代表。
在2022年,其新作《正午之星》和《雙刃劍》紛紛亮相戛納國際電影節和柏林國際電影節,并取得了不凡成績,其中影片《雙刃劍》,在第7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榮獲金熊獎最佳影片(提名)和銀熊獎最佳導演。
由于在非洲的常年生活經歷,塑造了導演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其中對于移民、種族話題的刻畫是她一貫的思考點,在兩性家庭方面,她側重表達情感的張力和曖昧的情欲,想要探究人內心最坦誠的情感表現。
這次本想要探討的,也是克萊爾·德尼在《雙刃劍》中對于情感關系的處理,從三角關系的表現再內縮至個人情感的豐富,力圖探討什么是情感的曖昧自由性。
文:Protokollant
編輯:拋開書本編輯部
“三角二者一人”關系的交錯
影片一開始,導演就為我們呈現了一場中年男女(讓和薩拉)的纏綿戲,而隨著故事的深入,我們得以了解到第三個主人公弗朗索瓦的出現。
弗朗索瓦在影片中一直是偏于隱形的存在,大概而言,他雖是讓和薩拉產生關聯和分手的關鍵角色,但導演并未在影片中為他設置太多的篇幅,而是偏重于男女主在處理這段關系中的多樣表現,以此來展現個人情感的復雜性與曖昧性。
不過,我們也可以來想想,弗朗索瓦這個“背后的男人”真的重要嗎?
從故事完整性上來說,他確實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角色,在這段三角關系中,他既是一個“受害者”,也是一個“施暴者”,他既承擔了被女友背叛的角色,也成為了破壞讓和薩拉兩者關系的關鍵樞紐。
但這個角色的個人價值是必要的嗎?
其實不然,從整體影片文本上來看,他的性格特點也許并不重要,他只需要存在和出場就夠了,因為導演看似在講三角關系的曖昧,實則是在探討兩性關系的復雜。她想要表明,在讓和薩拉這段關系中,他們兩個相愛著卻又疏離著,日夜相伴著卻又彼此隔閡著......
他們(讓和薩拉)因何而無法坦誠交流?
通過影片前半段我們便可以得知,讓和薩拉的結合是一種世俗意義上不太體面的存在,他們各自背叛了自己的好友和伴侶,他們之間的交往,注定是一場會讓人不舒服的關系。
當然,讓和薩拉也同樣知道這段關系的尷尬之處,所以這也就有了當讓多年后再見到弗朗索瓦時的不好意思,他始終無法告訴對方自己還跟薩拉在一起的事實。畢竟面對昔日的兄弟,他怎能堂而皇之地告訴對方我背叛了你呢。
同樣,當之后薩拉與弗朗索瓦舊情復燃后,薩拉也無法告訴讓自己內心的選擇,她痛苦而煎熬,不可避免,她又再一次地陷入了痛苦情感的泥淖。
在這段三人愛情中,讓和薩拉倆人一直是痛苦的,他們各自懷揣著傷痛與敏感,整體而言,本片對于個體情緒的刻畫還是非常動人的。
對于讓來說,背叛好友弗朗索瓦是他自始至終的愧疚點,而之后的牢獄經歷更使他自卑而敏感,對于伴侶薩拉他有強大的控制欲。
對于薩拉來說,她與讓是相愛的,可讓的控制與敏感使她筋疲力竭,她不斷地隱忍與退讓,需要小心翼翼地照顧讓的情緒,這種照料感讓她無法大膽而坦率地做自己,所以這也正對應了她所控訴的那句話:“我從未真正自由地選擇過自己的人生”。
如果說故事線是圍繞讓、薩拉和弗朗索瓦三人而展開的,那么痛苦與曖昧則是貫穿全片的情感線。
情感的奔放與克制
影片是在講一個三角關系(亦可以說一個女人在兩個男人之間周旋的故事),但導演并沒有用世俗的道德觀念去批判片中的三個男女,而是站在上帝旁觀角度,不帶情感地展現三角關系中當事人的情感流動。
這種創作態度無疑是值得贊賞的,畢竟人物關系可以有多重可能性,但個人的情感與脈動永遠是生動活潑的。
讓和薩拉多年前選擇在一起可以說是一種激情碰撞的選擇,盡管他們知道這種結合會傷害到身邊的人。
他們選擇在一起,這于他們自身的生命體驗來講,這本身就是一種超越現實的浪漫,而浪漫過后呢,生活趨于平庸,即便彼此還在相愛,但是橫亙在倆人之間無法言談的魚刺依舊存在,他們無法心平氣和地去談論弗朗索瓦。
當舊相識重遇后,薩拉與弗朗索瓦重歸于好,但她這次無法直接地離開伴侶讓,痛苦著、隱藏著、瘋狂著、克制著、委曲求全著......她既不想違背自己內心的選擇,也不想傷害一直陪伴她的讓。(但實際上她這種善良的猶疑與曖昧的痛苦,又何嘗不是對她最痛的懲罰。)
單用世俗的道德觀點去評判薩拉的選擇是殘忍的,畢竟她自身經歷的痛苦是真的痛,她也并沒有想要故意傷害誰的意思,一切都是自然而真實的發生著。
而且,如果想要約束一個人,那我們固然可以用道德準則和自制力去美名其曰規范對方,但是個體內心的情感流動呢,它那么細膩與敏銳,怎么可以控制得住?既然內心已經發生變化了,那對方行為上的變與不變還有多大意義嗎?從本真方面來說,尊重真實難道不是一種更體面的選擇嗎?
事后,當讓得知薩拉與弗朗索瓦的關系重回曖昧時,他盡管痛苦,但還是選擇了退出,因為他不想在薩拉面前做一個可有可無的“麻煩者”,或許,他是真的想讓薩拉重新快樂。(或許,是弗朗索瓦的回歸,使他更加自卑了吧,多年前他就是作為弗朗索瓦的助手而存在。)
不得不說,克萊爾·德尼對于兩性關系的刻畫是非常曖昧和細膩的,我們在她的影片中,看不到任何道德的話語,畫面呈現的,僅僅是個體的感知與表現。
對我來說,這也是《雙刃劍》富有魅力的一大特點。
在自由與家庭間流動的個體
我們有選擇自由的權力了,就能收獲幸福和快樂嗎?
這是由男主讓的生活而延展出來的一個話題,男主角讓有老母親和兒子,可以說在世俗意義上,他是一個需要承擔家庭責任的人,而在影片中,他的生活是相對自由而有主宰權的,跟喜歡的伴侶生活在一起、將兒子交由母親撫養,身為中年男性的他,確實擁有著單身人士的自由。
讓是自由的,他已經很大程度上擺脫了之前生活/家庭的束縛,可以專注于自己的小生活。可他與薩拉在一起后,他依舊痛苦,或許這就是生活的本質吧,我們永遠也不要妄想從陰霾走向光明,畢竟生活就是緩慢循環的過程,陰暗與光明交替并存。
他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和身邊愛人的情感,這是無奈的,也是真實的,畢竟情感本就是流動的。
如果將讓和薩拉的小生活看作是直觀的人物痛苦,那么暗隱在這個小家背后的原始家庭場域,亦存在著雜亂的失控與不可磨合的痛苦。
年邁的奶奶在異鄉獨自生活,與兒子更多的聯系,是靠著電話溝通。
青少年孩子叛逆且內斂溫懦,長久缺少父愛/母愛的他好像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他渴望父親的回歸,可是對于父親的關照又保留抗拒態度。
可以說,導演在此用了兩個家庭來展現個體的豐富情感,不論是選擇激情自由的中年人還是“被拋棄”的老人和小孩,他們都有不同程度的困境,而且這種困境,是很難用對錯來界定的。
放置在宏大的生活命題中,這種生存的無解又何嘗不是一種無奈之選。
所以,導演是想表達讓選擇自由的結果嗎?
或許是吧,有時候我們以為自由了,實際上生活何談自由,過后的掙扎與痛苦亦會失控地發生,但這該是后悔的嗎?亦不一定,如果找不到方向了,跟隨內心的選擇莫不失一種出路。
從人物分析到情感表達,以上本文進行了簡要解讀,但作為一部影片,這片亦不乏有需要指摘的幾點。
首先是細節的缺失。無可否認,情感的傷痛是導演想要表達的感受,但劇中讓和薩拉的情感表現缺少細節支撐,無論是三角關系的失控還是兩者關系的復雜,幾乎都是通過人物之話而明白表達出來了。
這種明白性缺少切實的細節來填補情緒的表達,作為觀眾的一方,我也無法更切身實地地感受到個體的悲傷。
其次是過于直白的分手戲。通過前面的情節,我們已經知道男女主彼此是痛苦的,即便倆人還在一起,也免不了會面對再次分手的嫌疑。
但影片的結尾以倆人明晃晃的分手而結局,這種直白的關系展現,無異于把導演腦中的想法直攤開來看,完全剝奪了影片賦予觀眾自由想象的空間。
就比如,讓和薩拉倆人目前的關系是出現裂痕了,但他們之后就一定會分手嗎?他們之間的分與合在影片中重要嗎?或許,影片把結尾處理至跟弗朗索瓦一樣的曖昧隱身狀態會更有意蘊。
再者,飽滿的音樂導致觀影出戲。我不否認導演想要用畫面與音樂的交融強化男女主關系的意圖(曖昧戲也是導演的擅長之處),但是過長的情感表達難免會顯得拖沓冗雜。
如果說導演如此“認真地”描繪兩者前期情感的用意在于與后面倆人分手的場面做對比,那大可不必,畢竟這種首尾反襯的手法對于電影來說還是過于刻意了,也與影片本身所想表現的情感自然性相違和。
無疑,這是一部想要認真探討情感關系的電影,但是它著實很難讓我感動。故事的匱乏消磨耐心,刻意的手法又流于匠氣。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飾演本片女主人公的朱麗葉·比諾什除了是導演的御用演員之外,她也是國際知名影星,被譽為法國“國寶級”影后,在《藍白紅三部曲之藍》《巴黎,我愛你》以及《新橋戀人》等佳作中亦有精彩表現。
令我最印象深刻的,便是她那明亮的眼睛——充滿靈動的故事感,而在本片《雙刃劍》中,她亦多了歲月的韻味,更是本片不可忽視的存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