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1398篇原創文章,作者:Kagohl 3。
作者簡介:Kagohl 3,新疆人,署名源自1917年空襲倫敦的德軍轟炸機部隊,熱衷科普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武器,希望能給看官們帶點不一樣的歷史。
正文共約5300字,配圖23幅,閱讀需要15分鐘,2025年4月13日首發。
本文收錄于作者“Kagohl 3”專輯,歡迎持續關注。
看過上一篇的朋友應該還記得,波蘭國防部武器裝備局長塔德烏什.科沙科夫斯基上校(Tadeusz Kossakowski)在1931年提出將老式的雷諾FT-17輕型坦克與特制的鐵道平板車組合起來改造成鐵道裝甲車以取代差勁的塔特拉鐵道裝甲車,而該計劃得到了軍事工程研究所的熱烈支持并于1932年在第1裝甲列車團的幫助下制成了原型車,正式名稱為“R型中型鐵路公路兩用裝甲車”。但事實上,同樣在1932年,被R型鐵道裝甲車的成功所鼓舞的軍事工程研究所(Military Engineers Research Institute)就計劃對另一種波蘭坦克進行同樣的改造。
軍事工程研究所的目標是波蘭現役的TK-3超輕型坦克(tankietka TK-3),也可以叫做TK坦克。1925-1928年,受當時各國追求輕型高機動性裝甲戰斗車輛的潮流影響,英國設計師約翰·卡登(John Carden)與薇薇安·洛伊德(Vivian Loyd)設計了幾種能夠左右容納2人的超輕型坦克,其中最好的便是1928年問世的卡登.洛伊德MK.VI(Carden-Loyd MK.VI),該坦克構造相當簡單,甚至可以借助一些汽車零件制造,其引擎也是福特汽車同款。
圖1、2:卡登.洛伊德MK.VI超輕型坦克
由于成本低廉,構造簡單,該坦克很適合快速組建有規模的裝甲部隊,因此除英國陸軍自己裝備348輛外,還有16個國家選擇了引進,其中6個國家甚至買下了生產權并加以改進,其中建國初期缺乏技術基礎的蘇聯引入后就在此基礎上設計了T-27超輕型坦克,在1931-1934年制造了3297輛,而意大利也仿造出了CV-33和CV-35。
小巧便宜的卡登.洛伊德MK.VI超輕型坦克同樣引起了波蘭的興趣。1929年,波蘭出資從英國購買了一輛該型坦克并在6月20日送到倫貝托夫(Rembertów)進行測試,對結果感到滿意的波蘭決定加購10輛,這些坦克于8月交貨并于9月進行了一次師級軍演,結果表明該坦克機動性尚可且容易隱蔽,適合執行偵察任務,尤其是適合支援騎兵行動,于是決定買下專利生產權。
圖3:波蘭引進的卡登.洛伊德MK.VI
由于卡登.洛伊德MK.VI懸掛系統減震性能不佳,斯坦尼斯瓦夫·馬爾切夫斯克中尉(Stanis?aw Marczewsk)在第1汽車團(1st Car Unit)的車間進行了改裝,在車體與懸架轉向架之間增加了一個半橢圓形板簧,并將轉向架連接到這個彈簧上,還新增了回程滾輪,從而有效提升了乘坐舒適度。雖然這種改進型號沒有量產,但陸軍工程研究所(Army Engineer Research Institute)在1930年基于這種懸掛系統推出了兩個仿造卡登.洛伊德的原型車。這兩個原型車與波蘭陸軍裝備的卡登.洛伊德MK.VI超輕型坦克在1930年8月-9月一同進行演習,根據演習結果,工程局進行了最后一輪改進,即TK-3,官方代號“fast tank TK wz.31”(wz.31型快速坦克)。它繼承了TK-2原型車的行走裝置和TK-1原型車的引擎,武器裝備不變,但乘員艙變成了封閉式。1931年3月,TK-3超輕型坦克原型車制造完畢,通過測試后交由位于華沙的國家工程廠量產。
圖4:TK-3原型車
1931年7月14日,波蘭總參謀部接受了TK-3原型車,并下令生產第一批100輛坦克充當輕型偵察車輛。第一批中編號1154-1168的前15輛由普通鋼板制成,于1931年8月完工,被用于訓練和改裝為其他設計。剩余的85輛坦克由裝甲鋼制成,于1932年5月完工。第二批100輛坦克于1932年8月建造,編號為1169-1353。最后一系列100輛坦克編號為1362-1461。這樣一來,TK-3坦克總產量達到了300輛,其中285輛是裝甲鋼打造的。
時間來到1932年,“R型中型鐵路公路兩用裝甲車”項目的成功讓軍事工程研究所大受鼓舞,也讓他們意識到對TK-3這種當前數量最大的現役坦克進行同類改裝是可行的。為此,軍事工程研究所啟動了代號“lekka drezyna pancerna torowo-terenowa TK”的項目,該名稱英文是light rail-and-ground armoured draisine "TK",意思是TK型輕型鐵路公路兩用裝甲車。
與R型一樣,軍事工程研究所打算將TK-3坦克與鐵道行駛底盤組合起來。不過TK型鐵道裝甲車的設計初衷是降低成本,于是設計團隊沒有采用R型的完整鐵道底盤和滾輪傳動方式,而是設計了所謂的“軌道滑行器”(波蘭語:prownadnica szynowa;英語:rail runner)。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鋼制框架結構,重達1.5噸,其長度為6.3米,寬度為2.15米,軸距為3.855米,鋼輪直徑為0.32米。這個裝置左右兩側均有空缺處,坦克履帶通過空缺與鐵軌直接接觸,依靠自身動力推動滑行器實現鐵道行駛。雖然這種方式容易導致履帶與鐵軌長時間接觸而磨損,而且鐵道機動性不及R型,但成本卻有了明顯降低。此外,由于行進模式是履帶直接貼著鐵軌,所以TK型鐵道裝甲車的鐵路最高時速與公路最高時速一樣,為46公里/小時,而且可以原地倒車。
圖5:TK鐵道裝甲車的特制鐵道底盤
主體的TK-3超輕型坦克車長2.58米,車寬1.78米,車高1.32米,戰斗全重2.43噸,裝甲厚度6-8毫米,可以抵御7.92毫米子彈的命中,在福特A型40馬力汽油機的驅動下可以達到46公里/小時的最大速度。該坦克車組人員2人,武器則是1挺備彈1800發的霍奇基斯wz.25重機槍(wz. 25 Hotchkiss)。這款于1926年服役的波蘭武器仿造自霍奇基斯M1914重機槍,使用7.92*57毫米毛瑟步槍子彈,最高射速可達600發/分,供彈方式是30發彈板。可惜,受制于坦克的固定戰斗室,該槍水平射界只能達到40度。
圖6、7:TK-3超輕型坦克
圖8、9:霍奇基斯wz.25重機槍
1932年中旬,TK型鐵道裝甲車的原型車制造完畢,于同年8月與R型鐵道裝甲車一起接受了瓦茨拉夫·維喬爾凱維奇將軍(Wac?aw Wieczorkiewicz)的評估。根據結果,TK型鐵道裝甲車又在1933-1935年進行了測試和改良。不過,就在這個時間段,TK-3超輕型坦克迎來了自己的改進型號。
圖10:TK型鐵道裝甲車的原型車
圖11:1934年隨波蘭軍隊來到羅馬尼亞訪問的TK型鐵道裝甲車
1933 年,愛德華·哈比奇(Edward Habich)帶領陸軍工程研究所人員對TK-3超輕型坦克進行了改進。新車型總體上基于 TK-3的設計,但只有少數部件可以互換。新車外觀發生了改變,裝甲也有所加強,并為駕駛員提供了更好的視野。福特A型發動機被馬力更大的波蘭版菲亞特122發動機(FLAT-122)所取代,并配備了新的傳動裝置。懸掛系統得到加強,履帶也加寬3厘米以提高通行力。機槍型號未變,但卻安裝在帶有瞄準鏡的通用球形支架上,使得水平射界從40度增加到了48度。在生產過程中,一個顯著的改進是為指揮官配備了可旋轉的MK.IV坦克潛望鏡(TankPeriscope MK.IV),使其能夠全方位觀察,駕駛員則只在其觀察口處配備了一個簡單的潛望鏡。原型車于1933年4月1日完工后,波蘭軍方將其稱作STK(特種TK),后改為TKS。值得一提的是,TKS超輕型坦克的機槍備彈量增加到了2400發。
圖12、13:TKS超輕型坦克。該坦克長度2.58米、寬度1.78米、高度1.32米,戰斗全重2.65噸,裝甲厚度6-10毫米
1933年8月,波蘭國家工程廠制造了20輛由軟鋼組成的預生產型TKS超輕型坦克,編號1492-1511。經過一些小改進后該坦克于 1934年2月22日被允許正式投入生產。第一批83輛坦克于1934年6月完成。從第54輛量產坦克開始,技術人員在車頂安裝了貢德拉赫潛望鏡(Gundlach periscope)加強后向視野。從第 83 輛坦克開始,42馬力的菲亞特122AC汽油發動機(FIAT-122AC)被更強大的46馬力菲亞特122BC汽油發動機(FIAT-122BC)所取代。在最后一批量產型號中,裝甲厚度略有增加。截至1937年4月,波蘭總共生產了282輛TKS超輕型坦克。
圖14:TKS超輕型坦克剖視圖
TKS超輕型坦克服役后,軍事工程研究所馬上按照TK型鐵道裝甲車的標準對它進行改造,推出了“lekka drezyna pancerna torowo-terenowa TKS”,意思是TKS輕型鐵路公路兩用裝甲車。該車鐵道行駛底盤不變,依然是prownadnica szynowa(軌道滑行器)。
在這里,作者介紹一下TK和TKS兩種鐵道裝甲車如何上下自己的鐵道底盤。這種鐵道底盤有一個支撐坦克底部的中央橫梁,其后端與坦克車體鉸接,由鏈輪和鏈條調整高度,依靠液壓裝置驅動。鐵道底盤前端有兩塊斜板,對應TKS坦克的兩條履帶,由扁平彈簧支撐在鐵道底盤上面,能夠向上折疊,專供坦克上下鐵道底盤,而斜板側面有兩個擋板負責穩定坦克的行動軌跡。在鐵道上行駛時,中央橫梁會稍微抬起,承擔坦克的部分重量。當鐵道底盤由其他列車牽引時,車組人員可以操作液壓器讓中央橫梁完全升起,TKS坦克則擱置在上面。
與TK型一樣,TKS鐵道裝甲車的2名乘員可以在車艙內完成上述操作,通過駕駛員座椅后方底部的一個矩形艙口(寬度40厘米,長度15厘米,其作用是為散熱器提供額外的冷卻空氣)放下中央橫梁并開車駛離軌道。乘員通過液壓裝置的手動油泵和可拆卸的制動器操作鐵道底盤的中央橫梁,油泵有兩個手柄:一個用于抽取液壓油,一個用于減壓。坦克靠在鐵道底盤后部的擋泥板上,中央橫梁通過一個可拆卸的楔子固定。在離開鐵道前,乘員必須制動鐵軌輪,以便坦克能夠穩定駛離鐵道底盤并再次駛上,然后乘員必須取下制動桿和楔子(它們通過鏈條連接),接著操作減壓手柄,卸去液壓后放下中央橫梁,坦克就能向前駛離鐵道。再次讓坦克轉換為鐵道形態要求坦克必須通過鐵道底盤前端的斜板倒車駛上底盤,然后乘員重新裝上鐵道底盤的制動桿和楔子,接著操控油泵升起中央橫梁。TK/TKS鐵道裝甲車的優勢在于切換鐵路形態只需兩分鐘,切換公路形態只需一分鐘,而R型鐵道裝甲車需要3-5分鐘。紙面上看似不大的差距,在實戰中則是需要鮮血來衡量的。
圖15:TKS鐵道裝甲車的原型車
TKS鐵道裝甲車的重量與TK型相比有所增加,因此速度有相應的降低,不過依然可以達到40公里/小時。但是與TK型一樣的是,TKS鐵道裝甲車的倒車速度非常差勁,只能達到5公里/小時,只有R型鐵道裝甲車的九分之一。因此,TK/TKS鐵道裝甲車如果想在鐵路上改變行進方向,就必須先讓坦克切換成公路形態,然后使用便攜式液壓千斤頂將鐵道底盤抬起,接著利用轉盤將其方向轉變,最后再讓坦克重新開上來。
這種倒車方式可以說是麻煩至極,所以波蘭陸軍也會讓兩輛TK/TKS鐵道裝甲車前后連接在一起,組成TK-TK復合體(TK-TK unit)。前方的鐵道裝甲車負責行駛,而后方的坦克則被鐵道底盤的橫梁抬起,需要倒車的話再讓其履帶與鐵軌接觸。前后兩輛鐵道裝甲車的乘員通過插在鐵道底盤上的信號燈進行基本通信。可惜的是,作者沒找到這種組合的照片。
1933-1935年,TK與TKS鐵道裝甲車斷斷續續進行了幾輪測試和改進。1936年4月22日,波蘭軍方從Lilpop工廠和Loewenstein工廠訂購了4輛TK/TKS鐵道裝甲車用于更進一步的研究,與R型鐵道裝甲車的12400茲羅提相比,1輛TK鐵道裝甲車的價格僅為6321茲羅提,只相當于R車的一半。
1936年9月,波蘭陸軍正式通過了TK/TKS鐵道裝甲車的設計,考慮到該車本質上其實是在簡易鐵道框架的協助下直接在鐵路上機動的超輕型坦克,波蘭陸軍將其名稱從“lekka drezyna pancerna torowo-terenowa ”(輕型鐵路公路兩用裝甲車)改為了“prowadnica szynowa czo?ga”,意思是“鐵道機動坦克”。不過為了方便描述,作者后面仍會稱之為鐵道裝甲車。
圖16:TK鐵道裝甲車
圖17:TKS鐵道裝甲車
由于制造簡單,成本低廉,再加上TK/TKS超輕型坦克有足夠的數量用于改裝,因此波蘭陸軍在1936年10月一口氣訂購了38輛TK/TKS鐵道裝甲車,這兩兄弟也由此成為當時波蘭軍方購買數量最大的鐵道裝甲車。隨著歐洲局勢的愈發緊張,波蘭陸軍的訂購數量還在擴大,到1939年戰爭爆發前夕,TK/TKS鐵道裝甲車的生產數量已經增加到了50輛之多,至于同期的R型鐵道裝甲車也才累計生產了38輛。
由于產量占優勢,到1939年,除了第13、15號裝甲列車外,每輛波蘭裝甲列車所屬的鐵道裝甲車排(armoured draisine platoon)都裝備了4輛TK/TKS鐵道裝甲車用來執行偵察、警戒、聯絡任務,亦或是切換到公路模式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如此一來,鐵道裝甲車排就形成了2輛R型鐵道裝甲車+4輛TK/TKS鐵道裝甲車的強大編制,此外還有一輛額外的TK/TKS超輕型坦克處于備用狀態,由裝甲列車負責牽引,不過實際中波蘭官兵也會讓這輛坦克切換成第7輛鐵道裝甲車。1個鐵道裝甲車排擁有1名軍官、6名士官和10名士兵,其中6名士官和6名士兵都是鐵道裝甲車的車組人員,士兵負責駕駛車輛,士官負責指揮車輛和操作武器。
圖18:隸屬于第1裝甲列車團的TK型鐵道裝甲車(已損壞)
圖19:跟隨第12號裝甲列車行動的R型鐵道裝甲車與TKS鐵道裝甲車
到1939年7月15日,波蘭第1裝甲列車團已經裝備了19輛TK/TKS鐵道裝甲車,第2裝甲列車團則裝備了29輛,合計相當于至少9個排的規模。此外,至少有2個排的TK/TKS鐵道裝甲車安裝了RKB/C短途無線電臺(short-range raido RKB/C),天線位于鐵道行駛底盤右側。根據資料顯示,波蘭第12號裝甲列車麾下的5輛鐵道裝甲車全部安裝了這種無線電。
圖20、21:配屬于第54號裝甲列車的三輛TK/TKS鐵道裝甲車
圖22:TK型鐵道裝甲車
車組人員:2人
戰斗全重:3.93噸(坦克+鐵道底盤)
車體長度:6.3米
車體寬度:2.15米
車體高度:1.32米(包括坦克)
軸距:3.855米
裝甲厚度:6-8毫米
武器裝備:1挺霍奇基斯wz.25重機槍,備彈1800發
動力裝置:福特A型40馬力汽油發動機
公路最高時速:46公里/小時
公路最大行程:200公里
鐵道最高時速:46公里/小時
鐵道最大行程:100公里
圖23:TKS鐵道裝甲車
車組人員:2人
戰斗全重:4.15噸(坦克+鐵道底盤)
車體長度:6.3米
車體寬度:2.15米
車體高度:1.32米(包括坦克)
軸距:3.855米
裝甲厚度:6-10毫米
武器裝備:1挺霍奇基斯wz.25重機槍,備彈2400發
動力裝置:早期版本是菲亞特122AC型42馬力汽油發動機,后換裝為菲亞特122BC型46馬力汽油發動機
公路最高時速:40公里/小時
公路最大行程:190公里
鐵道最高時速:40公里/小時
鐵道最大行程:100公里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
作者的其他文章可以從下方快捷進入:
如果您覺得本站還不錯,請掃這里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