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報業全媒體記者 姜培軍
菏澤春深,100多棵“陪嫁牡丹”帶來滿院芬芳。近日,在菏澤城區一處居民小院內,一棵棵牡丹花開正艷,層層疊疊的花朵把原本普通的小院變成了“網紅打卡地”。80多年來,李建生、李進華這對百歲老人精心呵護,子孫四代接力傳承,將這些“陪嫁牡丹”視為傳家寶。
小院勁飄牡丹香
粉的像霞、白的如雪、紅的似火……4月11日,菏澤城區一處居民小院內,一棵棵牡丹花開正艷,吸引了眾多賞花客和媒體記者。這些牡丹背后有著一段獨特的故事,它們是李建生、李進華這對百歲老人80多年前結婚時的“嫁妝”。
看著滿院牡丹依次綻放、繁花似錦,兩位老人喜笑顏開。“烏龍捧盛、昆山夜光、烏龍臥墨池、趙粉、島錦、白玉都在開放,你瞧,有紅色的、粉色的、白色的……多漂亮啊!”75歲的李洪嶺對記者說道,“我小時候,母親常問我:‘咱一院子的牡丹,你知道是怎么來的嗎?’我便詢問這些牡丹的來歷,母親每次都一臉驕傲地告訴我,這是她的嫁妝。”李洪嶺是李建生、李進華的大兒子。
李進華老人出身于牡丹世家。“母親家世代種植牡丹。當年我姥姥出嫁時,她父親陪嫁了許多牡丹。我母親結婚時,我姥爺從姥姥陪嫁的牡丹里,嫁接了一部分新苗。這些牡丹起初栽種在我家的自留地里,1969年移栽到現在這個院子里。每年開花時節,滿院芬芳。”李洪嶺介紹。
“我們家世代栽種牡丹,老人‘下廣’催花賺了不少錢。為防被盜,老人把真元寶埋在地下,假元寶放在柜子里。”說起這些牡丹的來歷,101歲的李進華老人愉快地回憶起娘家的“牡丹經”。98歲的李建生看著老伴回憶往事,臉上露出笑容。
當年新媳婦帶來的幾棵牡丹苗,在祖孫四代人的悉心照料下,通過嫁接、增殖,不斷繁衍,目前總數已達100多棵。
百棵牡丹成為老人精神寄托
從爺爺輩修枝拿芽,到重孫子在牡丹叢中奔跑,四代人接力守護這些“活古董”。李進華老人常說:“這些花兒就像咱家的孩子,得一代代傳著養。”如今滿院綻放的牡丹,不僅散發著花香,更飽含著四代人的光陰故事。
“兩位老人每天侍弄花、散步、聊天,這些牡丹已成為他們的精神寄托。”李洪嶺對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說,“隨著城市拆遷,大家都上樓了,我們也想把他們接到樓上居住,方便照料。然而,兩位老人舍不得精心培育的牡丹,只想留在院子里與牡丹相伴。也有人出高價收購這些牡丹,但母親說守了一輩子的牡丹,說什么都不會賣。”
“幾十年了,在母親的指導下,我也從牡丹管理的‘門外漢’變成半個牡丹專家。從最初看他們修剪牡丹,到后來在母親指導下親自侍弄牡丹。”李洪嶺說,“母親把這些牡丹當作孩子照料,修剪牡丹時小心翼翼。我照顧牡丹只要稍有疏忽,比如把枝條弄折了,母親就會心疼地訓斥我,然后親自接手。”
“起初,我跟著母親學習一些簡單的牡丹知識,后來聯系了一些牡丹專家,從培育、施肥、澆水等方面開始深入學習。”李洪嶺說。為給牡丹增加養分,李洪嶺買來黃豆,煮熟、發酵、晾曬后,作為肥料撒到牡丹田里。
在李進華的影響下,不僅兒子李洪嶺喜愛牡丹,她的孫女李瑩也對牡丹格外鐘情。“小時候,女兒就纏著她奶奶講牡丹的故事,花開的時候總嚷著要去看牡丹、吃牡丹。現在,她會和我一起照顧這些牡丹。等我以后照顧不動了,就由女兒繼續守護滿院的牡丹。” 李洪嶺告訴記者。
香飄三百多年的“陪嫁牡丹”
春風輕柔,李建生、李進華這對百歲老人在兒子、兒媳的陪伴下,攜手漫步于牡丹花叢,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與此同時,一棵遠在內蒙古赤峰市、株齡三百多年的“陪嫁牡丹”也在抽枝展葉。
“明清交替之際,戰火致使老百姓流離失所,曹州地區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到了康熙時期,經過二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曹州牡丹得以全面復蘇。”菏澤籍文史學者榮宏君說。當時,曹州牡丹南下廣東,北上京城,在全國多地留下生長的痕跡,比如那棵香飄三百年的 “陪嫁牡丹”。
榮宏君介紹,順治十五年(1658年)七月,順治皇帝為鞏固北部邊疆,將皇室固山格格下嫁給蒙古喀喇沁部烏梁海氏的額琳臣為妻。順治皇帝除賞賜大批金銀珠寶、綾羅綢緞外,還特意把御花園中的一棵名貴牡丹賜予固山格格。就這樣,這株牡丹從北京來到塞北的嚴寒之地,落地生根,開花結籽。在隨后的歲月里,額琳臣和固山格格的后人烏氏家族一直將“陪嫁牡丹”視為傳家寶,即便后來家道中落,烏氏家人依舊把養護“陪嫁牡丹”當作家族的重要使命。
在烏氏十幾代人的精心呵護下,“陪嫁牡丹”歷經了三百六十多年的風雨滄桑。直至今日,這棵生長在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的“陪嫁牡丹”依然枝繁葉茂,花香四溢。
由于年代久遠,烏氏后人對這棵“陪嫁牡丹”的記憶已十分模糊。為弄清楚這棵牡丹的品種和來歷,1998年5月,赤峰市專門委托中國花卉協會牡丹芍藥分會對“陪嫁牡丹”進行鑒定。經北京林業大學教授王蓮英、袁濤和菏澤牡丹專家趙弟軒確認,并出具證書,認定寧城“陪嫁牡丹”屬于大胡紅品種,是我國傳統牡丹的優良品種之一,該品種源自牡丹產地菏澤。
2018年7月,菏澤牡丹專家趙孝慶受邀前往赤峰考察,再次對“陪嫁牡丹”進行鑒定。趙孝慶確認這棵古老的牡丹屬于胡紅系列中的“寶樓臺”品種,俗稱“大胡紅”。
“‘陪嫁牡丹’從菏澤進獻到北京,再移栽至內蒙古的赤峰,至今算來至少已有三百六十多年的歷史。它見證了清王朝的興衰,其間也為鞏固邊疆、維護民族團結、祖國統一作出了貢獻,所以說這棵‘陪嫁牡丹’已超越了生物學意義,成為我國歷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見證者。”榮宏君說。
從祖孫四代接力傳承,到維護民族團結、祖國統一,菏澤的“陪嫁牡丹”背后有著諸多故事,令人回味悠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