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65年10月29日,一架飛機緩緩在臺灣省松山機場降落,這架飛機上坐著一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為了迎接他的到來,臺灣省政要蔣經國早已率領一眾人在機場列隊迎接。
抵達后,這位大人物馬上受到了蔣介石的接見,兩人相談甚歡。
那么到底是誰接受了如此高規格的接待呢?如果他真的是蔣介石的親信,又為什么沒有與蔣介石一道在1949年回到臺灣,反而是在16年后才姍姍來遲呢?
他就是孫科——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獨子。特殊的身份既造就了他早年的輝煌,又與他晚年的凄涼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那么,他的人生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跌宕起伏呢?
一、追隨父親腳步,走上革命道路
1891年10月20日,孫科出生了。作為孫中山先生的獨子,孫科自出生起就被寄予厚望。不凡的身份似乎昭示著他有著不同于常人的使命。
孫中山對孫科十分喜愛,即使當時正處于革命的關鍵時期,孫中山每天都要為了革命事業而奔波勞碌,但為了培養好自己的兒子,他還是每天抽出時間陪伴和教導兒子。
陪孫科一起讀書,給孫科講革命故事,教孫科從小立志…
在這種環境的熏陶下,小小的孫科很快接受了父親的思想,繼承了父親的衣缽。他早早就投身于中國革命的實踐,加入了國民黨,并逐漸在仕途上有所起色。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一家定居南京。
公務繁忙的孫中山,一有空與孫科聊天談心,主要話題就是讀書:最近讀了什么書?有何心得體會?由此,孫科養成了熱愛讀書的良好習慣,這個習慣也在后來陪伴了他的一生。
后來,即使是政見與他對立的人,也不得不客觀地說一句:“孫科是個博學多才的人。”其酷愛讀書之特點由此可見一斑。
不僅是讀書這樣的好習慣,孫中山的一些政治思想和主張,也在日復一日地相處中悄無聲息地影響了孫科。
孫科不僅繼承了孫中山“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的重要思想,并應用于工作中;而且還繼續推行其父所倡導的鐵路建設工程。
孫中山畢生都十分重視鐵路工程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他認為,要改善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面,必須首先保證交通的便利。
因此鐵路建設是一項利國利民,造福后人的長期工程。這一思想放在今天也可以說是毫不過時,由此可見一代革命先行者之遠見卓識。
孫中山年輕時曾經到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游歷學習,經過實地考察后,他深感鐵路對西方國家騰飛于世界的重大作用,在任期間一直大力提倡修建鐵路。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在有生之年達成心愿。
孫科就繼承了父親的遺志,他十分贊同父親所提出的“鐵路興國”的主張,并付諸實踐。在職期間,孫科提出了關于鐵路建設的一系列現代化設想,并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依舊堅持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成全了孫中山先生的遺愿。
提起孫中山,就不得不提起另一個對孫科的人生有重大影響的人物,那就是蔣介石。
二、宦海沉浮,與蔣漸生嫌隙
1926年,孫科就任廣州市長。不久后,北伐戰爭完成,中國迎來了新的面貌。這使得孫科看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變革機會。
因此,在任職期間,他提出了革命與建設并重的主張。他認為,若只進行革命,而沒有重視配套的建設,那么革命的成果就會付諸東流。
另外,孫科倡導以漸進的方式推動改革。在任期間,他還效仿其父,遠赴英美等發達國家進行實地考察,以便借鑒經驗服務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因此曾取得不小的成績。
歷史的時間軸來到1948年。此時國共內戰正在進行,共產黨已經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反觀國民黨內部,腐敗橫行、軍心動搖。
隨著局勢日益明朗,國民黨敗局已定,國共談判被提上日程。無力負隅頑抗的蔣介石政府企圖通過和談來爭取自己的最大利益,拖延共產黨奪得戰果的時間。
孫科一直因其特殊的背景和非凡的才干在國民黨內部得到重用。1948年的他正官居高位,因而被派往了談判桌。實際上,此時的孫科面臨著十分焦灼的局勢:一方面,要想著如何在與共產黨的談判中取得優勢,維持基本的利益;另一方面,則需要平衡好國民黨內部的矛盾。什么內部矛盾呢?
國民黨內部此時已經形成了蔣介石、李宗仁、孫科三足鼎立的局面。各個派系,各股勢力錯綜復雜,使得孫科面臨著內外雙重矛盾的層層壓力。
談判過程中,孫科與蔣介石在闡釋內戰相關問題上的看法是十分不同的。
毛主席就曾在其著作中提到:
“孫科比較蔣介石‘公道’一點;你看,他不是如同蔣介石那樣,將戰爭責任一塌括子推在共產黨身上,而是采取了‘平均地權’的辦法,將責任平分給‘各方’。
蔣介石是專打共產黨的板子,孫科是給各黨各派無黨無派全國同胞每人一板子,連蔣介石,也許也得挨上一板子。
你看,兩個國民黨人,孫科和蔣介石,在這里打架。”可見,孫科和蔣介石的矛盾已經到達公開的程度了。
另外,在權力交接的問題上,孫科認為:
蔣應該和平移交政權,承認國民黨的敗局。但是可以想見,熱衷于權力的蔣介石怎么會同意呢。他好不容易坐上國民黨的第一把交椅,就要這樣乖乖把寶座讓給他人,如何甘心啊。
看到蔣介石堅決的態度,孫科只能從其他同事身上做工作。隨著局勢的逐漸明朗,越來越多的國民黨內部要員選擇站在孫科的一邊,要求蔣介石下臺。這可氣壞了蔣介石,他認為這是孫科借機“逼宮”,便著手架空孫科的權力。
在蔣介石的猜忌和干涉下,孫科的力量受到了牽制。這反而便宜了李宗仁,給了他進一步崛起的機會。最后,是李宗仁的立場,成了壓倒蔣介石的最后一根稻草。
1949年初,蔣介石宣布下臺。一個時代就此結束。
三、孫科的下臺
那么,蔣介石真的就此隱退了嗎?
怎么可能;他早早給自己鋪好了后路。下臺時,他將談判的主導權以及主持大局的實權交給李宗仁。這實際上削弱了孫科的勢力,引起了孫李之間的矛盾。而蔣介石自己則可以坐山觀虎斗,不費吹灰之力,對局勢的變化施加影響。
結局確實如蔣所料,孫科與李宗仁在決定國民黨前途的問題上,產生了極大的分歧。
孫科的意見是:盡最大努力維持國民黨的統治,并使共產黨,中國,乃至整個世界范圍,承認國民黨政權在中國存在的合法性。他認為,這是作為對蔣介石和平下臺,理所應當的回報。
而李宗仁則有著不同的看法,他認為:蔣介石沒有必要復出。當務之急是保證自己所領導的桂系的勢力范圍——長江以南地區。
談判應該達成“桂共分治”的結果,即共產黨擁有長江以北的管轄權,桂系則主導整個長江以南地區。
其實,兩人誰的看法都沒有得到實現。最終是共產黨統一了全中國。但是他們都沒有預知后事的能力,激烈地爭吵激化了二人的矛盾,給就在暗處伺機而動的蔣介石重新活躍的有利機會。
白崇禧、李宗仁
蔣介石采用了先后與孫科、李宗仁進行合作,再各個擊破的策略。沒有軍隊實權的孫科成為了蔣介石排擠的第一個對象。
再加上,李宗仁在和平談判中取得了越來越多的成果,與共產黨達成了一系列共識和妥協。
現狀的轉變,促使孫科對于國民黨“和平統治”的前途設想逐漸失去了生存空間,孫科在國民黨內部也逐漸失去了大部分的支持力量,成了光桿司令。
看準了孫科的失勢,蔣介石與李宗仁抓住時機,共同對孫科施加壓力。迫使孫科最終于1949年3月8日辭去職務,連同他的主張一起,被淹沒在歷史滾滾向前的車輪中。
四、不去臺灣,遠赴海外
1949年,就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國民黨卻面臨著大勢已去的局面。在這種形勢下,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殘部決定逃往臺灣省,再謀劃“反攻大陸”的陰謀。
孫科(右二)
就在國民黨一行人收拾行囊,準備動身時,孫科卻并沒有參加這場逃亡,反而是遠赴海外。
孫科為什么不和蔣介石等人一起前往臺灣呢?這個問題至今仍然是個謎。或許是害怕在結下“逼蔣下臺”的梁子之后遭到報復;或許是因與蔣介石政見不同而無法生存;亦或許是由于對國民黨的前途心灰意冷。各種猜測眾說紛紜,沒有統一的答案。
總之,結果就是,孫科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去了海外重新開始。
但是,孫科雖然一直在國民黨內部身居高位,卻為人清廉。從來不貪財,不斂財。再加上離開得匆忙,所以孫科身上并沒有帶上足夠的財物。
在陌生的地方,又無財產傍身,可想而知孫科的生活并不好過。他經常因囊中羞澀而食不果腹,沒有固定的生活來源。晚年還要靠著子女的接濟和資助才能勉強度日。
周恩來總理等人對孫科的近況十分關心,因為他們不想看著孫中山先生的獨子就這樣流落在外,過著凄涼的生活。因此,周總理曾經不止一次地向孫科表示:中國隨時敞開大門歡迎他回來。但是一直沒有得到孫科的回復。
蔣介石也多次邀請他前往臺灣省,但孫科始終不予理睬。
就這樣,孫科在拮據的境況下,遠在國外生活了十余年。只有讀書的愛好一直被保留下來,成為他生活中為數不多的光芒和慰藉。
五、備受爭議的晚年:立場搖擺,與蔣合作
久居海外并不是長久之計。況且,隨著年事漸高,孫科的思鄉之情愈發濃烈,漸漸萌生落葉歸根的想法。
在大陸與臺灣同時釋放善意信號時,孫科最終選擇了回到臺灣。
于是,當1965年臺灣省向孫科發出了回鄉邀請后。不同于以往的回絕,這一次孫科欣然前往。
回到臺灣后,孫科受到了以蔣經國為代表的迎接隊伍的高規格接待。并在此后釋放出與蔣緩和甚至支持的諸多信號。
孫科在臺灣的眾多公開場合聲稱支持蔣介石的立場,擁護國民黨的統治。并在國民黨內擔任了“考試院”院長這一重要職務,這是孫科在官場沉寂多年后首次被委以重用。
孫科對蔣介石的態度轉變以及他個人搖擺的立場,使得他受到人們的諸多爭議,可以說他的政治形象并不是十分正面的。同時,也使他與蔣介石之間的故事顯得更加撲朔迷離,難以捉摸。
最終,孫科于1973年去世,享年82歲。
結語:
孫科起伏波折的一生惹人爭議,他善變的政治立場、與蔣介石的復雜關系、私生活軼事等,經常成為人們關注和議論的話題。
回顧孫科的一生,他出生就頭頂“孫中山之子”的光環,有著令別人艷羨的政治資本。但這與他的人生成就似乎絲毫不成正比。
他兒時曾擁有遠大的理想抱負,也一度想要完成其父的革命事業,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他對革命事業的探索、對蔣介石獨裁的反對、對三民主義的推崇,都曾對時局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是,他對英美制度的盲目效仿,政治思想的不成熟、不堅定等或許都早就注定了他的結局。
孫科大起大落的一生,正是“時勢造英雄”的真實寫照。
他因時局選擇了人生方向,又因時局經歷了人生轉折。即使是在人生的終點,也沒有等來時局向對他有利的方向轉變。
一代人物就此落幕,過往種種皆化為塵土,功過是非均留待后人評說;對此你們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