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成都列五中學迎來了一場教育創新的盛會。
由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成都市成華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學承辦的2025年春季成都市第三批教師發展基地校開放周活動,在列五中學圓滿舉行。在為期兩天的活動中,諸多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齊聚這所百年名校,共同探討“‘雙新’背景下,人工智能賦能學科融合教學”這一前沿課題。
1
校長致辭:培養“技術駕馭者”而非“工具人”
“當ChatGPT掀起全球教育技術革命,當Deepseek以其強大的語言生成能力和知識整合能力,推動教育創新。數據驅動的教學決策成為趨勢,成都列五中學這所百年學府正以‘人工智能+學科融合’為突破口,探索一條從‘知識傳授’到‘智慧共生’的創新之路?!?/p>
在致辭中,列五中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彭灝,也給出了列五中學近幾年的教育實踐與探索。學校以“人工智能+學科融合”為突破口,構建“一核四層四翼八維”課程體系,開發如“智能詩詞生成”“數學定理可視化”等校本課程,并借助AI助手、AR/VR技術優化教學。教師通過“高校導師+學科教師”雙師模式提升跨學科能力,學生則在“創新實驗室”等平臺中錘煉高階思維。
例如,在教學上開展高效課堂,讓每位教師都配備智能教學助手。這樣,老師們通過課堂檢測實時分析系統,可以實時獲取學生知識掌握能力曲線,精準定位教學重難點;也能借助智能批改系統,實現精準輔導。
像生物、化學教研組,已經利用AR技術構建虛擬分子模型;歷史課堂上,也讓VR技術重現古代絲綢之路……同學們可以在三維空間中觀察物質的動態變化,也可以沉浸式體驗文明交流的壯闊歷程。
此外,在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上,列五始終將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作為終極目標。學校的“創新實驗室”,讓學生在真實科學情境中解決復雜問題;“中科大少年預備班”,由高校教授直接給學生授課。
正是在學校良好的學習研究氛圍中觸發靈感,列五高二學生陳品源的科學論文《探索宇宙的奧秘:第二宇宙速度與黑洞》發表在《物理通報》。學校的項目驅動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技術應用中涵養社會責任感,在算法設計中錘煉邏輯推理能力,在團隊協作中提升溝通表達素養。列五培養的不是被技術裹挾的“工具人”,而是能駕馭技術的“創造者”。
“人工智能不會取代教師,但掌握人工智能的教師必將取代那些不會使用技術的教師。列五中學愿意做教育改革的‘試驗田’,與各位同仁共同探索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范式!”他說。
2
課例展示:當AI遇見百年校史,一場跨時空的雙語創作來了
據了解,本次活動聚焦 “‘雙新’背景下,人工智能賦能學科融合教學的實踐研究” 主題,通過專家講座、課例展示、評課議課等多種形式,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人工智能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創新思路和實踐案例。
專題講座環節,4月10日,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黃祥勇的專題講座《“雙新”背景下教師的角色重構與路徑創新》,從“雙新”政策的內涵出發,結合實際案例,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教師在教育改革中的角色轉變與創新路徑。他的觀點不僅具有理論深度,更貼近教學實踐,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寶貴的建議。
四川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副教授周雄俊,也為老師們帶來了 “人工智能驅動下的學校教學創新與應用場景實踐”專題講座,從AI技術賦能跨學科教學的底層邏輯到AI技術在教師思維轉變、現實課堂創新、教師學習發展等多方面給老師們帶來新的啟發與思考。
在課例展示環節,列五中學的教師團隊也紛紛獻藝,拿出看家本領,呈現了多堂人工智能賦能的跨學科融合課程。
4月11日上午,來自列五中學的高一語文老師江明、英語老師楊雅雯,也為大家帶來了一堂跨學科教學課例:《校史劇本“煉”語言--AI助力的雙語創作之旅》。兩位老師指導學生以校史故事《茶館定策》為素材,利用人工智能寫作輔助工具優化劇本創作。學生在對比人工創作與人工智能優化版本的過程中,不僅提升了語言表達能力,也加深了對校史的理解。
小編發現,這堂課除了有中英兩位老師,還分了中英兩個不同的學習小組。他們在老師三個任務的引導下,了解了張培爵先生創辦列五中學的歷史背景,并嘗試小組合作完成校史短劇劇本的初創。
最后,他們借助Deepseek優化劇本。劇本優化完成后,還聲情并茂地進行了表演。
同學們介紹,經過AI修改的劇本確實更加聲情并茂,但在創作時并不能完全依賴AI,還是要經過自己的思考和修改,因為AI劇本會出現邏輯不通,與史實或人情不符的情況。
在修改劇本時,同學們也根據AI提供的思路找到了靈感,在臺詞中引入了詩句,比如
那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就成為了劇本的點睛之筆。
老師們也表示,在劇本的二次創作中,臺詞的表現和情感更加充沛了。希望同學們通過這節課學會用AI錘煉自己的語言,講好了列五故事,以后就能講好中國故事。
在專家點評環節,來自成都市金牛區高中語文教研員王華美指出,雙師教學很容易上成表演課,上成活動展示。但兩位老師今天的課無疑是成果的,他們在每一步都給了學生要求、點撥和指導,讓學生有體驗、有實踐、有收獲。尤其是AI優化環節,就是孩子們隱形的收獲,強化了學生跨學科學習的意識。
當然,他也為課堂提供了寶貴建議,比如雙語教學中,可以考慮中英文小組的互動和學習。由于課堂時間緊,有些東西也可以放在課前完成,把創作部分重點放在課堂完成,挖深劇本的人物語言和個性。
“甚至同學們可以把前后劇本進行對比,看看AI呈現思維的過程,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地向AI學習。”
此外,列五中學列五中學徐秀瓊、王一力老師帶來的高二化學、生物跨學科教學課例《探秘葡萄糖》,通過智能對話系統,學生向虛擬AI發問,幫助學習者建立起跨學科認知框架。
賴思妍老師帶來了高一政治與心理跨學科教學課例:《AI賦能,從心理認同到行為自覺--全民守法的雙維建構》。
本次開放周活動展現了成都列五中學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領域的積極探索。未來,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將繼續拓展教學的可能性,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