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援引美國國會聽證會及外媒報道,美軍近期在應對胡塞武裝的軍事行動中,三周內耗資高達10億美元,引發對軍事開支效率的激烈爭議。
五角大樓的賬本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質疑。在國會聽證會上,美軍特種作戰司令芬頓承認,用單價200萬美元的防空導彈擊落胡塞武裝價值僅1萬美元的無人機,暴露出嚴重的“成本曲線顛倒”問題。社交媒體上,網友嘲諷這是“用金磚砸蚊子”,而更尖銳的批評直指國防采購體系——例如被曝光的9萬美元天價襯套,同款零件市場價不過100美元。
五角大樓資料圖
軍工復合體的利益鏈條浮出水面。軍方承包商被指控操縱裝備定價,而五角大樓的財政審計連續六年未能通過,數萬億軍費去向成謎。這種低效不僅體現在賬面上:美軍在中東的軍事行動中,高科技武器頻繁用于對抗低成本無人機和游擊戰術,經濟賬早已失衡。
紅海沖突成為美軍燒錢的典型樣本。為反擊胡塞武裝對航母和補給艦的襲擊,美軍出動F/A-18戰機、隱形轟炸機,甚至調動航母戰斗群,三周內僅彈藥消耗就達2億美元。但戰果令人尷尬——巡航導彈未能摧毀胡塞武裝的地下武器庫,后者反而威脅將襲擊范圍擴大至沙特、阿聯酋。
軍事專家指出,胡塞武裝在也門戰爭中承受了數萬次空襲仍保持戰斗力,美軍的高成本打擊更像“政治表演”。對比之下,胡塞武裝的無人機和導彈成本僅為美軍攔截彈的幾十分之一,這種非對稱消耗讓美國陷入“昂貴陷阱”。
特朗普資料圖
從戰場蔓延到華盛頓。國會兩黨罕見地對軍費效率發難,共和黨議員質問:“納稅人的錢是否在替軍工企業買單?”民主黨則要求徹查采購腐敗。總統特朗普曾主張“以實力促和平”,但如今連保守派媒體都承認,高昂的軍事開支并未換來戰略優勢。
更深的矛盾在于戰略定位。美軍在中東的長期存在本為遏制伊朗,但胡塞武裝的持續挑釁暴露了干預政策的失效。當200萬美元的導彈只能換取短暫威懾,而對手用1萬美元無人機就能迫使美軍疲于奔命,這種模式還能持續多久?
美軍依賴技術優勢的傳統正遭遇挑戰。隱形戰機、智能炸彈在反恐戰爭中無往不利,但面對分散的游擊隊和廉價無人機,這些裝備的性價比急劇下降。五角大樓內部報告顯示,2023年美軍攔截無人機的成本已是目標的200倍以上。
美元資料圖
軍工復合體仍在推動更昂貴的武器研發,但國會山的質疑聲越來越大。當一枚導彈的價格相當于20套普通家庭住宅,而戰場效果存疑時,美軍或許需要重新思考:究竟是為國家安全買單,還是為利益集團輸血?
10億美元的三周戰爭,揭開了美軍高成本低效能的傷疤。從國會聽證到紅海戰場,這場關于“值不值”的爭論,恐怕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