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上海之行,是為了專門采寫《龍商行》封面人物——寓外龍商、上海棲城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李紅女士。
這是3月12日,與李總在辦公室喝茶聊天一個下午,同行的小邱悄悄跟我說,李總的創業好像太順了,都沒聽到她多介紹自己,公司發展好像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小邱此行擔任拍攝,她也在思考怎樣通過視頻畫面來表現這位一直在外灘的創業者李紅。
第二天臨近午時,細雨停落,李紅帶我們登上她公司所在和平飯店的樓頂大平臺,這是南京東路最靠近外灘之處。眼前的黃浦江恰似一條蜿蜒流動的飄帶,舒展在浦西的萬國建筑群與浦東的東方明珠、上海之巔一眾現代化建筑之間。這一刻,我似乎感受到了“棲城”在業界的地位和定位。
棲城的總部所在——上海和平飯店,是鑲嵌在外灘萬國建筑博覽帶上的“活化石”,亦是上海近現代史最富戲劇性的見證者。
這座1929年落成的華懋飯店(和平飯店北樓前身),曾是“遠東第一高樓”。它親歷了上海灘黃金時代的紙醉金迷,見證過二戰時收容猶太難民的悲憫,也沉默注視過新中國成立后的時代更迭。周恩來總理在此會見外賓,卓別林攜寶蓮·高黛在此下榻,魯迅、蕭伯納等文化巨擘曾在此激蕩思想——這座建筑本身就是半部上海近代史。
走進和平飯店大廳,首先就進入了裝飾藝術(Art Deco)的亞洲巔峰之作,和平飯店其金字塔形銅頂、翡翠綠瓦楞銅皮、彩色玻璃穹頂與印度套房中的柚木雕花,要就見識了“東方巴黎”的實體注腳。美國芝加哥學派風格與東方元素的碰撞,使這幢樓這個穹頂成為全球建筑史上不可復制的孤本,2019年更被列入“20世紀建筑遺產”。
再次穿過飯店大堂走上樓頂,一陣清風從江面拂來,我突然想通前一天與李紅的對話,所有有關她和公司的創業內容,其實就是眼前實景的串聯,而“棲城設計”的靈魂,或許正藏在這道江水的褶皺里。
當萬國建筑群斑駁的磚石倒影與東方明珠的金屬弧光在水面交疊時,這座城市的年輪便以最坦誠的方式鋪展,那么,建筑設計師恰是用空間書寫城市編年史的人。
棲城扎根于浦西的百年肌理,枝葉卻探向之外的云巔,恰如黃浦江的潮水永遠在歷史與現代之間往復奔涌。
那些玻璃幕墻與花崗巖立柱的對話,不正是棲城作品里慣常的時空對仗?他們總能在石庫門的灰磚縫里種出輕盈的鋼構線條,讓弄堂的煙火氣順著旋轉扶梯攀上云端。這或許就是“棲”字的真諦:建筑不該是凌駕于土地的圖騰,而應像白玉蘭一般從城市土壤里自然生長。
當外灘的鐘聲與陸家嘴的數字心跳在江風中共振,棲城的設計語言便愈發清晰——用建筑的根系縫合城市斷層,讓每個時代的文明都能在混凝土森林里找到棲息之所。
此刻的江面泛起細碎波紋,恍若設計師筆尖灑落的靈感。
在這座永遠向未來傾斜的城市里,棲城的使命或許就是保持那種微妙的平衡:在商業巨塔的縫隙栽種人文綠洲,讓老使館區的棱角被暮色中的咖啡館柔化。當無人機載著建筑圖紙掠過天際線時,我們終將懂得:真正的城市地標,不在云端,而在人間。
作品能改造和提升城市生活品質,我們在做的就是以作品為載體為城市創造更有溫度的場所,好作品會說話,也會帶來下一個業務。對我好奇棲城設計怎么會有這么多天南地北的業務且“從來就不愁業務”,李紅如是回答。她說,2003年籌備2004年正式成立棲城,一開始我們也是房產、工建、商業等等項目都做,慢慢地公司重點就轉到康養項目領域,當今中國的康養項目建設和水準絕對世界領先,而棲城十多年來的潛心研究,也已成為行業的領跑者,我們還是康養項目規劃設計標準的制訂者。特別是在今天,棲城積極推動和實踐的“全齡友好環境”和“低碳產業園”,已經延展到了日本、沙特、美國等地。
這樣的核心競爭力和“護城河”的建立,不是單靠個人能力,而是靠執著的長期主義形成的團隊文化。
“設計不是造物,是生成關系。”Generate Nexus,就像江水裹挾泥沙沉積成陸地,建筑師要在人、空間、時間的碰撞中催生新的聯結。
從棲城的聯合創始人到生成關系的造城者,我依稀看到出生在浙江龍游的李紅,家鄉的母親河靈山江給她留下隱隱的印記,又給了她創業生涯供給著不竭的能量。
童年記憶里,錢塘江上游靈山江與衢江交匯處,小貨船搖曳。“岸邊的灘涂上,有村民在上面搭臨時窩棚——那是我最早理解的‘生成性空間’。”而父親會帶她觀察山勢水脈,“他教我看風的走向,說建筑應該像樹一樣順著自然力生長。”
早期棲城在高端住宅與商業綜合體領域突圍,李紅卻逐漸意識到建筑學的局限。“2008年參與某新城規劃時,我們在圖紙上畫完道路網,卻發現割裂了原住民的采芹路線。”于是團隊重做田野調查,將菜農的挑擔小徑轉化為景觀步道,這個后來被稱作“芹菜走廊”的項目,成為“生成關系”理念的雛形。
Generate Nexus即是方法論。
棲城有著國際視野下的在地根系,這是怎樣生長的呢?李紅說,隨著地產時代的離去,傳統建筑設計行業開始洗牌,這時候棲城的專業和創新能力反而更加突顯出來,許多具有海外歸國設計師的加入,也讓棲城的企業文化更加多元,設計觀和能力更加扎實。
比如,在舟山市“小島你好”公共建筑國際競賽方案中,棲城設計提出了“在場進化”的理念,指在原生海島中,游客在場體驗空間場景的跨越式進化,這些置入的點,會形成有傳染力的新空間物種,進而影響全島生態。公司設計團隊在公共建筑和藝術裝置設計2個賽道的8個單項中獲得5個第一,令行業為之注目。
日光劇場(嵊山島):將主視線引導向東南,避開周邊干擾,這里既是島民日出觀景臺,演出時又能讓觀者與天海交融。把場地入口平房改造成服務中心,游客通過下沉甬道登上舞臺。劇場大部分懸空,保留“百年漁場”風貌和舊漁船。
圓拱集市(東極島碼頭):具有海岸野生氣息,創造多層次灰空間,適應不同游客流量和天氣。利用泳池基底與堤岸高差設置錯層,與客運中心相連,游客通過大階梯進入海景露臺。拱棚外層采用不同角度pc板,通風且陽光下變化豐富。
四相禮堂(花鳥島):由四個分散且辨識度高的建筑組成,保留原建筑地基和場地起伏,新建筑有微小失重感。婚禮堂墻面三棱鏡在特定時間折射出彩虹,對場地內娘娘廟恰當改造并開放,梳理環境形成7個散點的游園序列。
懸崖餐廳(廟子湖島懸崖):設定公共觀光流線,建筑順應山勢,從礁石斷崖中生長。餐廳功能藏于懸挑體塊陰影里,有270度開放視野。二層服務臺、半戶外空間和露臺是特色空間,場地向海面延伸礁石肌理。
這些建筑作為小島上人文藝術標記點和美好事件發生地,促進海島新生,營造出精神性與生活性兼具的空間,對游客和島民都有重要意義,這個項目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
曾經有人說,AI時代,設計師也將面臨失業困境了。果真如此嗎?
當我們用細膩的視角觀察記錄城市隱秘之處,會發現,虹口區猶太難民紀念館周邊咖啡館的座位,朝西的椅子總比朝東的磨損明顯,這是因為人們在夕陽里更愿意停留對話。當你走在陸家嘴的連廊,設計師會告訴你,將自動扶梯傾斜度從30°調整為28°,陌生人并肩站立時的社交壓力下降37%”,這是“意外相遇指數”。可以說,只有人,才能讓混凝土開口講述量子糾纏般的人際故事,而AI,很難明白和替代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溫暖。
所以棲城占據和平飯店二樓幾乎整層的辦公場地,這里就成了錨定城市和棲城記憶的“坐標”。它既非單純的歷史標本,也非商業化的懷舊布景,而是持續生長的文化場域——爵士酒吧里白發樂手吹響的薩克斯,與頂樓露臺眺望的浦東天際線,以及南京東路外灘摩肩接踵的人流,共同編織著上海“海納百川”的魂脈。
棲城,業績卓著、成績斐然,作為WAN Awards 世界建筑新聞獎全球最佳設計事務所(2022全球唯一),前不久,棲城與同濟大學聯合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山東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共同深度參與的課題《老年宜居環境建設與適老化改造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獲得年度“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這是我國住房城鄉建設行業內最具含金量的社會科技獎。
我問李紅,什么時候回到家鄉龍游創作一幅棲城的龍游篇章?李紅笑了,她說,我們其實一直在與龍游縣相關部門就“四好”社區的打造在溝通交流,期待能早日啟動。
而在我趕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看到李紅在微信朋友發了條消息:中規院與棲城設計聯合發起的龍游“四好”社區設計工作營啟動,集合了國內城市和社區建設各領域的優秀設計專家。她說,期待以新工作組織的方法去促進中國縣級城市樣板的落地。
我對此充滿期待,因為我聽過李紅的詳盡解讀。這里有“社會關系生成力評估體系”,有“空間催化值”(每平方米促發的非預期社交行為次數)“時間包容度”(同一空間滿足不同代際需求的時段覆蓋率)“記憶滲透率”(歷史元素在現代化改造中的有機存活比例)。
真正的杰作應該像黃浦江水、抑或是龍游瀫,永遠保留被重新定義的權利。而棲城設計的核心哲學與實踐,不僅是企業信條,更是一場溫和而顛覆的建筑革命。傳統建筑學總在討論形式、功能、空間,但他們,更關心這些元素碰撞時產生的“關系脈沖”,就如同黃浦江、靈山江的潮汐,江水與堤岸的每一次觸碰,都在重塑灘涂的形態——設計就該成為這種動態關系的催化劑。
李紅告訴我,“四好”社區里,有“城市神經突觸”概念,雨水花園不僅是景觀,更是收集周邊社區微氣候數據的活體傳感器;室內地磚下埋設的壓電裝置,將人們的腳步轉化為行動態勢的感知。“好的設計應該讓能量在看似無關的節點間自然流轉。”這就是Generate Nexus的生態維度。
“四好”社區里,有預留“未完成接口”:商業綜合體幕墻預埋智能模塊卡槽,允許十年后接入當時的新科技、社區中心的結構柱內藏中空管道,為未來5G光纖或垃圾分類氣動系統留出通道,就像石庫門人家總會給過路親戚留張折疊床,城市空間也該具備擁抱未知的柔軟。
太讓人期待了。這是一次從地方智慧到普世價值的躍升,是“四世同堂”的和諧,是一場搶救城市人性的運動。棲城用最輕的介入創造最深遠的聯結。
我和李紅站在棲城樓頂的露臺上, 此時的黃浦江畔霧氣氤氳,身后上海浦東的天際線時隱時現,構成一幅又一幅流動的畫面,仿佛與她家鄉的龍游瀫交替、重疊,兩江的潮聲也在耳畔交織成綿長的和弦。
遠處渡輪拉響汽笛,東方明珠塔尖挑破最后一片薄霧,像枚銀針刺透時空的綢緞,讓棲城故事的絲線永遠懸在天際之間,未成結,亦不曾斷。恰似長隱于外灘的這家頂流設計公司,進階之途篤定而長遠。
GN棲城設計·項目案例
中國巨石科技中心
Jushi Group Headquarters Building, Tongxiang
※上海建筑學會建筑創作獎 · 佳作獎
※上海市優秀工程勘察設計項目(建筑工程類設計)· 公共建筑三等獎
※MUSE 設計獎 · 鉑金獎
泰康之家·沈園
Taikang Community, Shenywan
※WAN Awards世界建筑新聞獎康養類金獎(年度全球唯一)
※意大利THE PLAN AWARD設計大獎
※GHDA 全球人居設計大獎
※遼寧省五級養老機構
武漢騰訊研發中心
Tenc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Wuhan
※德國設計獎German Design Award 2021 Special Mention特別表彰獎
※Architizer A+ Awards
※美國建筑大師獎Architecture MasterPrize商業建筑設計大獎
※第27屆UIA世界建筑節入選作品
※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優秀建筑設計二等獎
※第三屆深圳建筑創作獎金獎
※上海市優秀工程勘察設計項目二等獎
※廣東省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二等獎
上海新發展集團康養小鎮
Joyfu Cowwunity, Shanghai
※《財富》中國最佳設計獎
※上海建筑學會第十屆建筑創作獎※
※ WAN AWARDS世界建筑新聞獎康養類別金獎
※WAF世界建筑節
Joyfu Cowwunity,
Shangha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