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測評類企業自媒體應在行使公眾監督權的同時,應注重法律風險的防范。建議企業建立貫穿測評全流程的合規體系,定期進行法律風險評估,必要時尋求專業法律支持,在保障言論自由與防范法律風險之間取得平衡。
一、法律風險識別與評估
(一)商業詆毀的法律構成要件
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一條規定,商業詆毀行為的認定需滿足三個核心要件:
1.主體要件:行為人與受害方存在競爭關系
2.客觀要件:實施了編造、傳播虛假或誤導性信息的行為
3.結果要件:造成商業信譽或商品聲譽的損害
(二)測評類自媒體的高風險環節
1.測評標準的主觀性
2.結論表述的絕對化
3.對比測試的方法缺陷
4.負面結論缺乏科學數據支持
二、內容制作合規體系構建
(一)測評流程規范化
1.樣品獲取:
-市場采購與廠商送測相結合(建議比例6:4)
-保留完整采購憑證(發票、支付記錄等)
-建立樣品登記臺賬(包括批次號、購買渠道等)
2.測試方法:
-優先采用國家標準或行業通用方法
-特殊測試方法需提前說明并公證
-全程視頻記錄關鍵測試環節
(二)內容審核機制
1.三級審核制度:
-編輯初審(事實核查)
-法務復審(法律風險評估)
-負責人終審(整體把控)
2.重點審核內容:
-數據與結論的因果關系
-主觀評價的限定詞使用
-對比對象的選取標準
三、法律風險防范具體措施
(一)表述規范建議
1.事實陳述:
-使用“經測試發現”“數據顯示”“就本次測試結果而言”等客觀表述
-禁止使用“造假”“欺詐”等定性詞匯
-區分客觀數據與主觀感受
2.結論呈現:
-注明測試條件限制(如“本結果僅代表特定環境下的測試”)
-提供完整測試數據備查
-避免絕對化結論(如“最差”“絕對不能買”)
(二)免責聲明設置
1.視頻開頭聲明:
-“本測評僅代表本機構觀點”
-“建議消費者結合多方信息綜合判斷”
2.文字說明要求:
-標注測試時間、版本信息
-注明利益相關情況(如送測樣品來源)
-提供完整測試方法說明
四、糾紛應對預案
(一)侵權預警響應
1.收到律師函后的應對:
-立即暫停爭議內容傳播
-72小時內完成內部法律評估
-由專業律師介入溝通
2.證據保全措施:
-公證存證爭議內容及傳播數據
-備份原始測試視頻及數據
-保存后臺操作日志
(二)訴訟應對策略
1.舉證重點:
-測評方法的科學性與公正性
-結論與數據的對應關系
-歷史測評的一致性證明
2.抗辯要點:
-公眾監督權的正當行使
-未超出合理評價范圍
-不存在主觀惡意或過失
五、長效合規機制建設
(一)內部管理制度
1.建立《測評操作規范》:
-不同品類測試標準
-敏感詞禁用清單
-爭議處理流程
2.人員培訓:
-季度法律培訓(重點案例解析)
-新員工合規上崗考核
-測評人員專業技能認證
(二)外部合作規范
-明確拒絕有償負面測評
-披露條款設置("贊助不影響測評結果")
-建立合作方黑名單制度
2.粉絲互動:
-顯著標注"非官方結論"
-及時刪除極端言論
-禁止誘導性提問
廣州李浩律師,資深律師、專利代理師、知識產權師,專注知識產權、房地產、企業法律顧問及民商事訴訟領域,曾代理多起商業詆毀糾紛案件,均勝訴,其中某案被評為深圳法院2022年十大知識產權典型案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