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1日從西北大學獲悉,該校地質學系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在陜西漢中發現的黑珊瑚化石中,包括兩個黑珊瑚化石新種,并創立了硬黑珊瑚新科,對化石的研究也填補了黑珊瑚演化史上的關鍵空白。
黑珊瑚是國際公約保護的瀕危物種,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然而長期以來黑珊瑚的早期演化歷史卻始終是個謎題。據統計,黑珊瑚目共有9科303種,其中8科301種為現生種,僅有1科2種為化石種。作為唯一的化石科,中華黑珊瑚科僅在中國湖北早奧陶世地層被發現。由于表面特征與現生黑珊瑚的差異巨大,其是否能夠歸屬為黑珊瑚目,一直存在較大爭議。
近日,西北大學地質學系與多個國內外研究機構的11名科學家合作研究,在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中奧陶世地層(距今約4.67億年前)中發現了256枚短棒狀微體化石。經系統的形態學與CT三維重建分析,創立了硬黑珊瑚新科,其中包括輻根硬黑珊瑚、縱棘硬黑珊瑚新種和硬黑珊瑚未定種三個物種。該發現將黑珊瑚目增至10科305種(輻根硬黑珊瑚原屬中華黑珊瑚科)。新物種的發現和新科的建立,填補了黑珊瑚化石記錄的空白。
奧陶紀縱棘硬黑珊瑚化石及其譜系演化。受訪者供圖
更值得一提的是,新發現兩個中奧陶世的黑珊瑚化石種,在演化上屬于早奧陶世黑珊瑚化石與現代黑珊瑚之間的過渡形態類型,確認了硬黑珊瑚科屬于黑珊瑚目。”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博士郝文靜表示,同時發現黑珊瑚骨架存在從復雜網格狀結構向規則縱向排列的規律性演化趨勢,為研究黑珊瑚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關鍵的中間環節,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黑珊瑚目的深時起源與演化之謎。
西北大學地質學系研究員韓健表示,這項研究通過多學科交叉和國際合作,在古生物學和現代海洋生物學之間架起了橋梁,并且該發現揭示了黑珊瑚骨骼結構從早奧陶紀網格狀向現代縱向排列的關鍵轉變,填補了黑珊瑚演化史上的關鍵空白。
參與發現黑珊瑚化石新產地的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調中心王欣副研究員介紹,奧陶紀西梁寺組在漢中地區分布廣泛,推測除了寧強地區之外,以后應該在其它地區也很有可能發現更多類型的黑珊瑚化石。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 輯: 燕子 審核: 臨風
漢中市新媒體協會成員單位
法律顧問:陜西眾致(漢中)律師事務所 周樂律師
點擊在看,轉發周知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