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兵媽在后臺留言,語氣里滿是焦慮:“孩子新兵連結束,被分到炊事班了,這可怎么辦?是不是以后就沒前途了?”我理解她的擔憂,畢竟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當兵就該摸爬滾打、沖鋒陷陣,炊事班?那不就是“做飯的”嗎?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先來看一個真實的故事。火箭兵報曾刊登過一篇退伍老兵的回憶,他說自己剛下連時被分到炊事班,一開始也覺得憋屈,甚至偷偷加練俯臥撐發泄情緒。但后來,在班長的鼓勵下,他學會了炒菜、燉湯,甚至成了連隊的“大廚”。退伍那天,他哭得像個孩子,不是因為后悔,而是舍不得這個教會他成長的地方。你看,炊事班不是終點,而是另一種起點。
很多人對炊事班的誤解,源于一種刻板印象——覺得只有“軍事素質差”的兵才會被塞進去。但現實恰恰相反。現在的部隊選拔炊事員,早就不看誰“跑得慢”,而是看誰更踏實、更細心。有的單位甚至會把軍事尖子調去炊事班,因為后勤保障同樣需要過硬素質。一位連隊主官說得直白:“炊事班的人選,都是精挑細選的,做事不踏實、腦子不靈光的,根本干不了這活兒。”
炊事班的苦,外人很難體會。他們凌晨四點就要起床和面,晚上熄燈后還得收拾廚房;演習時背著鍋碗瓢盆跟著部隊跑,戰場上炊事員甚至要兼任戰斗員。有位老兵回憶,他們連的炊事班在高原演習時,硬是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支起大鍋,讓全連吃上了熱飯——“那時候,誰還敢說炊事班沒貢獻?”
但炊事班的好處,也是實打實的。首先,它能讓你掌握一門手藝。部隊現在和地方廚師學校合作,炊事員能免費考取廚師證,退伍后開餐館、進酒店都不愁飯碗。其次,炊事班的作息相對規律,訓練時間短,想考軍校的戰士反而有更多時間復習。更關鍵的是,炊事員和連隊干部接觸多,表現突出的話,轉士官、評優評先反而更有優勢。一位指導員坦言:“炊事班立功的比例,可比戰斗班還高。”
有人會說,當兵不就是為了保家衛國嗎?整天圍著鍋臺轉算什么?這話對,也不對。軍隊是一臺精密機器,缺了任何一個螺絲釘都轉不動。抗戰時期,八路軍炊事員用扁擔挑著糧食穿越火線;現代戰爭中,美軍甚至給炊事班配發野戰快餐車,因為“吃飽了才能打仗”。一位退役炊事班長說得好:“戰斗班是槍尖,我們是槍托——沒有槍托,槍再鋒利也握不穩。”
其實,部隊里流傳著一句話:“伙食好,頂半個指導員。”這話不是夸張。想想看,野外拉練回來,能喝上一碗熱湯;比武考核前,能吃上一頓好飯——這對士氣的影響,遠比多打幾發子彈大得多。某合成旅曾做過統計,伙食滿意度高的連隊,軍事考核優秀率比平均值高出15%。你看,炊事班的鍋鏟,同樣在塑造戰斗力。
當然,不是每個炊事員都能成為“廚神”,但每個崗位都能出彩。有的戰士在炊事班自學營養學,退伍后成了健身餐品牌創始人;有的鉆研面點,現在在某五星級酒店當行政總廚。更有人因為后勤保障立功,被保送軍校。一位老班長說:“部隊就像個大熔爐,在炊事班是燒火加炭,在戰斗班是鍛打淬火——最后煉出來的都是好鋼。”
寫到這里,我想起《士兵突擊》里的一句臺詞:“光榮在于平淡,艱巨在于漫長。”軍旅生涯的價值,從來不在于你站在哪個位置,而在于你怎樣站好這個位置。當新兵們忐忑地問“分到炊事班怎么辦”時,最好的回答或許是:“拿起菜刀,照樣能劈出一條路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