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幾天,印香山又在表姐的朋友圈內,小小地火了一把。
其實,關于印香山的討論,熱度一直不低。
有人覺得,印香山能火,是因為項目背靠香山,地段極致稀缺。
也有人覺得,是天恒+廣安這次在印香山的產品力表現,無出其右。
表姐覺得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
但在表姐看來,印香山之所以能夠打動某一類的富人階層,引發持續關注;
是因為他們走對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那就是真正地讀懂、并且融入了香山。
02
一個極致稀缺的地塊,遇上一家極致懂它的開發商,其實是一件相當難的事情。
目前海淀的供應節奏大家也看到了。
從去年到現在,海淀永豐、永豐南,再到功德寺、朱房、樹村、半壁店;
不包括還未正式掛牌的寶山地塊,海淀目前的新增供應,已經超過80萬㎡。
按照目前的供地計劃,海淀未來至少還有20萬㎡的土地供應。
即便海淀土地供應如此頻繁,依舊沒有哪個地塊,能夠比得上印香山。
就單拿容積率來說,印香山1.05的數據指標,到目前為止依舊無人能敵,放眼未來可能也鮮少有對手。
實際上,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印香山的項目用地,原本的計劃是要做樓王別墅。
這又要扯到一段陳年舊事。
早在二十多年前,西山美廬剛剛入市時,其實對目前包括西山美廬、印香山等等項目在內,做過整盤規劃。
就是下面這張規劃圖:
在這張規劃圖內,我們能看到,印香山的項目用地,其實就是作為別墅樓王來規劃的。
而印香山地塊,也確實具備做淺山樓王的素質。
從地勢上看,印香山坐落在山前的緩坡地帶,與西山美廬的別墅樓王在同一水平維度上。
幾乎是小區域內,地勢最高的地方。
這么說吧,目前通往印香山的市政路,其實已經是一條向上爬升的坡道。
印香山在市政路的基礎上,還要再抬高3米左右。
或許很難想象,但因為地勢高的緣故,從印香山西側樓棟的窗子里望出去,不僅能看到西山美廬的屋頂。
甚至天氣好的時候,還能看到中國尊。
只是不知道為什么,西山美廬的開發商,只開發了西山美廬一期。
二期的用地,就沉默在時間的長河中了。
多年之后,等到相關地塊再次出讓時,因為限墅令的執行,北京再難批出容積率在1.0以下的地塊。
但印香山卻依舊擦著政策的底線,批到1.05的容積率。
這在當時,已經是北京土地市場的極限。
所以,印香山地塊彼此的競拍也非常猛烈,一路拍到需要拼手氣搖號,意外被天恒+廣安搖中。
03
復盤來看,印香山被天恒+廣安聯合體搖中,像是一種運氣,但更像是一種必然。
因為,天恒+廣安是北京為數不多,能真正讀懂香山,并且愿意慢下來打磨產品,為香山留下點什么的開發商。
所以,拿到地塊之后,他們并沒有著急開工,而是用了很長時間去思考。
思考如何才能不露痕跡地,把印香山嵌入到香山之中。
他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
讓建筑隱退。
是的,印香山雖然是開發商建造的住宅樓房,但在這里,建筑絕對不是喧賓奪主的角色。
讓我們來看看印香山到底是怎么做的:
在項目整體的排布上,印香山不同尋常地,向東南方向扭了29°。
這一扭,讓所有樓棟成功做到了依山勢而建。
不僅與香山擁有了更好的親密關系,收獲更開闊的視野;
也讓香山更好地成為了印香山的靠山。
說實話,表姐也第一次理解到,所謂頂級風水學中的“前有照,后有靠”,原來真的是有科學依據的。
并且,在外立面的設計上,印香山也做到了極致的克制。
屋頂是歇山頂,微微上翹的飛檐,既玲瓏精巧,卻又隱隱透出一種錚錚的氣勢。
屋頂之下,是大面積藍眼睛奢石石材與大尺度的玻璃窗,幾乎見不到鋁板。
只是通過鑲嵌少量的金屬線條,利用線條的粗細,做出「文武線」的溝邊,打破建筑的沉悶感。
沒有過多的符號表達,在現場,你能感受到的,只有建筑立面傳遞出的大開大合的神韻。
以及山的硬朗。
就像我們去逛頤和園,其實很少有人知道,整個頤和園的官式建筑有3000余間。
光獨立建筑單體,就有160多座。
但我們行走其中,卻不會覺得這些建筑有多么的突兀,反而有種映襯山景的和諧。
印香山也一樣:
灰藍調的石材+灰色的歇山頂,讓印香山的外立面更加接近天空與自然的顏色。
大尺度的開窗將山景倒映在玻璃窗上,很自然地,就與香山融為了一體。
04
當然了,在景觀的打造上,印香山更是如此。
因為項目所處的位置,在香山的淺山脈處,所以印香山地勢從南到北被抬高了2米。
也就是說,整個社區的五排樓中間,漸次抬高了40公分。
千萬別小瞧這40公分。
它既讓印香山的造園順理成章,臺地、流水、山石、樹木,一切自然的景觀元素恰到好處的被緣分栓在了一起。
又讓本就充裕的樓間距,在實際感受上擁有了1.2倍的奢闊空間效果。
另外,大家應該還記得前面表姐提到的,印香山的地勢,還比市政路天然抬高3米。
這些因素疊加起來,印香山在景觀的打造上,就擁有一個罕見的天然優勢:
「雙臺地」景觀。
所以,在印香山的沙盤上,我們既能看到由南向北爬升的印山游廊,也能看到由東向西爬升的淺山歸徑。
其實,隨著項目的建設進度,業主們已經可以實地體驗印香山獨特的景觀魅力。
下面這張圖片,就是淺山歸徑的實拍圖:
近處是造型敦厚的景石,遠處是出露青蔥之意的山巒,即便是照片,也能感受到登山小徑的幽深感。
而等夏日樹木長成,這里又會是另一番景象:
枝繁葉茂的樹木在石板路上投射出林蔭,耳畔是蟬叫蟲鳴,回家的腳步,也會慢上幾分。
讓人不由得想起那句,「拾級云生處,山衣染碧濃。」
實際上,印香山淺山歸徑濃厚的林蔭感,是項目花了大心思去營造的。
大家應該注意到了,在這條短短的小徑上,印香山用了大量的石材去鋪陳真實山景的意蘊。
首先就是業主腳下的巨幅汀步。
整條林蔭步道,印香山都是用了超規格的巨幅石板去鋪就。
這樣業主踩在上面的腳感會更加舒適,但成本卻會成指數級增加。
這是因為,如此規格的石板,幾乎只能從原石的最核心處開模,成材率極低。
就連鋪設要求,也比一般汀步要復雜,需要用起重機去配合石板的交角度調整。
但印香山還是不計成本地去做了。
05
甚至,具體到某一塊景石的選擇上,印香山也不厭其煩地,去尋找最契合香山神韻的那塊。
就拿下面圖片中的這塊景石來說,印香山居然考慮到了,一塊石頭不同視角的景觀表現:
從背光面看過去是敦厚,從側光面看過去是優雅,從迎光面看過去,則是紅葉映襯下靈動。
不同的季節,不同的陽光,不同的天氣,都能有不一樣的感覺。
看起來似乎復雜,但其實,這不就是身處山景之中「橫看成嶺側成峰」最最真實的寫照嘛。
而這,對于印香山來說,只是一個很小很小的細節剖面。
行走在印香山的歸家步道上,從建筑中長出的巨幅元寶楓,小眺臺下的山石;
都讓歸家之路,多了幾分山林間的野趣。
說實話,表姐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期待印香山整個大區交付后的場景了。
那些在效果圖階段呈現的遠山、近水、林蔭、溪流,完全把香山的神韻,融入到了日常的每一個角落。
難得的是,這樣的心思,從社區排布貫穿到建筑立面,又從建筑立面貫穿到社區園林。
還從社區園林貫穿到了室內空間。
為了將山景最大程度地引入室內,印香山非常堅持地,去做了兩件事情。
一件是把南向面寬做到最大;
另外一件,是把開窗面寬做到最多;
大家應該也已經猜到了,這兩件事共同指向的,就是:
創造極致的觀景面,把山景引入室內。
大家會發現,即便是印香山最小的220㎡戶型,也實現了獨立的觀景餐廳。
所以,在印香山目前實樓展示的樣板間中,從餐廳望出去,你會看到這樣的風景:
而從南側的主臥看出去,則是這樣的風景:
南望城市,北望山,寧靜與繁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就這樣被印香山用一扇窗,給串聯了起來。
說真的,當時表姐在樣板間中看到這幅光景時,腦海里想到的就只有:
唯此香山,唯此印香山。
實際上,那一刻,表姐好像理解了所有印香山的神秘買家們。
他們一定更懂得,城市會因為板塊和產業輪動發生變化。
但香山,卻只會因為時間而歷久彌新。
無論產業怎么變,香山不會變,無論時間怎么變,人們對山居的追求不會變。
在未來,當然還會有很多在產品配置上極致奢華的項目;
但如此靠近香山神韻的項目,我們都知道不會再有太多了。銷冠100
注:本文相關文字、圖片僅為項目信息參考,可能與實際規劃設計存在差異,所以不代表對項目信息做出承諾;所有內容最終以政府規劃和購房合同約定為準。
.最近更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