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水泥線上的“追光者”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張翀 通訊員 楊帆
在葛洲壩鐘祥水泥有限公司,王向華是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從業30年來,他憑借著對工作的滿腔熱忱和不斷探索的創新精神,從一名普通職工逐步成長為公司的中流砥柱,為企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也為整個水泥行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1995年,剛進入鐘祥市水泥總廠的王向華,被分配到計量能源科。當時,公司的計量能源管理尚處于原始階段,工作流程不規范、能源浪費現象嚴重。王向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決心改變這一現狀。
他一頭扎進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專業書籍中,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力學、電學、統計學等多門學科知識。在充分掌握理論知識后,他結合公司實際情況,創新地提出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建立起完善的計量器具臺賬,對各類計量器具進行分類管理和周期性檢定,確保計量的準確性;加強對生產用電定額的管理,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定額標準,有效降低了公司的電耗。在他的努力下,公司電耗處于國內較先進水平,每年節約大量電費,公司也榮獲荊門市能源管理先進單位稱號。
2000年,公司進行產權制度改革,新建2條水泥生產線。面對新生產線建設過程中電氣化和環保類專業人才短缺的問題,王向華主動請纓。在參與生產線建設的過程中,他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積極借鑒行業先進經驗,提出了許多創新性的想法和建議。例如,在電氣設備的選型和安裝過程中,他結合公司的生產實際和未來發展規劃,提出了優化配置方案,不僅提高了設備的運行效率,還降低了設備的采購和維護成本。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環保要求的日益提高,王向華深知技術創新對于企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性。2023年,公司啟動光伏發電項目,王向華擔任項目總聯絡人。面對時間緊、任務重的挑戰,他立下軍令狀:3個月內建成運行。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他經過深入研究和反復試驗,引進智能機器人替代人工清洗熱光伏板。這一創新舉措不僅節約了人工成本,還有效延長了光伏板的使用壽命,提高了發電安全率和發電效率。項目建成投產后,2024年度累計實現發電600萬度,創直接經濟效益300多萬元,成為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
同年,公司的循環水系統存在水池容量小、隔油沉淀功能差、冷卻效果不佳等問題,導致車間板式冷卻器故障率頻繁。王向華經過深入調研和思考,將目光投向公司拆除舊生產線時留下的大坑。他大膽提出利用這個大坑改建循環水池的創新方案。在改建過程中,他采用分級流動、沉淀、自然冷卻等方式進行水的無動力凈化、冷卻,實現了循環水100%自給自足、100%循環利用。這一創新方案不僅解決了公司循環水系統的難題,還為公司每年節約補水電費近40萬元,同時減少了對外部水資源的依賴,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2024年,面對國家“碳中和”戰略部署和水泥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要求,王向華積極研究國家政策,分析應對策略。他力推非碳酸鹽替代原材料應用,經過充分論證,公司選擇使用造紙白泥用于碳排放交易。工藝部門在他的帶領下,經過反復試驗,確定了最佳配合比,預計每年可消化10萬噸造紙白泥,減排二氧化碳3.75萬噸。
王向華的成長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先天性小兒麻痹癥導致他左手發育不全,生活和工作面臨諸多不便。但他從未因此抱怨命運不公,反而憑借頑強的毅力和對工作的熱愛,在崗位上發光發熱。他常說:“公司給了我機會,我就要用努力和成績回報公司。”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