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AI生成
撰文 | 王磊明
編輯 | Tang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顛三倒四,不僅把美國海關部門的系統搞宕機了,連白宮的貿易官員都搞迷糊了。
這種變來變去的關稅政策,害慘了美國企業,也對其他國家企業的布局產生深刻影響。
中國光伏企業也深受其害,尤其是早些年布局東南亞的企業,這幾天不斷在撤資與否之間猶豫徘徊。
4月2日,特朗普向全球宣布“對等關稅”政策那天,就有不少中國光伏企業開始飛往東南亞國家,打算另謀出路。
來源:路透社
但沒幾天,又傳來消息,說暫停這些國家的關稅加征。讓光伏企業看到了一絲希望。
后來又幾經變數,美國媒體也在報道、澄清、辟謠之間不斷折騰。
很多光伏界人士在問,這一次,中國光伏產業能翻過這個坎嗎?未來出路在哪里?
其實,放在中國光伏產業30年歷史長河看,這次關稅戰也可能只是小風小浪。
中國光伏產品面臨的貿易壁壘多了,反傾銷、反補貼、201調查、301調查……光伏產業是在身經百戰中成長壯大的。
30年來,中國光伏享受過全球化的紅利,也曾被貿易壁壘所“反噬”;擁有過規模化的成本優勢,也因產能擴張過快陷入價格戰的“泥潭”;享有過政策補貼的“呵護”,也因電價市場化掀起“搶裝潮”。
但更關鍵的是,中國光伏企業的競爭力,不是靠別國的恩賜,而是來自內生的技術創新和迭代。
30年來,光伏技術幾經更迭,薄膜與晶硅之爭,多晶與單晶之爭,從P型到N型,從PERC到HJT、TopCon、BC,見證了企業的興衰起落和“榜首”的更替變換。
穿越歷史迷霧,分析中國光伏30年的三次技術選擇,做到技術領先,技術降本,就不怕關稅沖擊,以技術突圍關稅圍剿,才是光伏產業的未來出路。
01--晶硅與薄膜技術之爭
大體來說,光伏技術主要包括晶硅、薄膜兩類。晶硅的轉化率高且穩定、材料來源廣泛,薄膜綠色環保、柔性輕量,與建筑場景是絕配(BIPV)。
圖說:光伏+漢文化天漢大劇院 來源:中交建筑
2009年開始,盡管晶硅技術還是行業主流,漢能卻獨辟蹊徑,進軍小眾的薄膜領域。2012年后的三年間,漢能連續并購了四家全球領先的薄膜太陽能企業:德國的Solibro、美國的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和Alta Devices,掌握了銅銦鎵硒、砷化鎵、硅鍺等7條關鍵產品技術路線。
圖說:薄膜太陽能電池 來源:pfeiffer
在2015年2月3日發布的“胡潤全球富豪榜”上,漢能創始人李河君以1600億元的財富,超過王健林和馬云,成為中國內地首富。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2015年后,漢能接連遭遇做空危機、員工維權、財務惡化,5月20日開始停牌,2019年6月11日正式從港交所退市,最后落得個破產清算的結局。
近年來,薄膜技術的分支——鈣鈦礦異軍突起,以其高效率、低成本、高環保、易制備的特性成為光伏電池領域的“寵兒”。
如今,鈣鈦礦電池的實驗室效率已經超過了26%,與晶硅電池不相上下。但晶硅電池理論效率極限為29.4%,目前正接近“天花板”,而鈣鈦礦電池理論轉化效率可達33%。
更重要的是,鈣鈦礦電池可與晶硅電池結合形成鈣鈦礦-晶硅疊層電池,理論效率可達43%。
因此,漢能的崩塌宣告薄膜與晶硅之爭告一段落,但還未迎來終局。
02--多晶與單晶技術之爭
在晶硅與薄膜技術之爭中,晶硅一直占主導。晶硅又分單晶硅、多晶硅兩條路線。
晶硅光伏產業鏈主要包括四個環節: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
圖片來源:廣州期貨交易所
這里所說的單、多晶指的是硅片制備的不同技術路線。多晶硅純度低、轉化率低,但生產成本也低,因此早期占據了較多的市場份額。
2004年后,隨著《京都議定書》的生效和歐洲多國光伏補貼政策的推出,全球光伏產業迎來大爆發。當時,中國的光伏產業遭遇原料、設備、市場“三頭在外”難題。
為了破解硅料“卡脖子”窘境,2006年,協鑫集團創始人朱共山從電力切至硅料賽道,猛砸70億元,在徐州成立了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并建成國內最大的年產1500噸多晶硅生產線。2009年,協鑫集團向硅片領域延伸,2011年多晶硅片產能已達6.5GW,坐上全球頭把交椅,正式成為“世界硅王”。
話說兩頭。2006年,隆基創始人李振國從半導體材料切至硅片賽道,堅信效率才是光伏行業的未來,押注市場并不看好的單晶硅技術。
當時,網上還流傳著隆基的“4K電視理論”:太陽能電池效率越高,對基礎材料的要求越高,就像做4K電視一樣,顯示屏不夠先進是做不出來的。
十年守得云開見月明。2015年,國家推出光伏發電“領跑者計劃”,以降本增效為核心目標。2016年,在金剛線切片工藝引領下,單晶硅片成本急速下降,首次低于多晶硅,觸發技術替代。2019年,單晶硅片市場份額首次超過多晶(BSF技術),達到65%,2020年,單晶硅片占比達90.2%,2023年超99%,2024年接近100%。
單晶硅包括P型、N型兩類。隨著P型電池接近效率極限(24.5%),擁有更高轉換效率的N型電池迎來大發展,市占率從2022年的10%、2023年的24.7%猛漲至2024年的72.5%。
數據引自中國光伏行業協會
單晶硅片的“逆襲”把隆基推上了全球第一寶座,成為“單晶硅之王”。
隨著協鑫單晶硅片產品的推出,單晶與多晶技術路線之爭“塵埃落定”。
03--TOPCon與BC技術之爭
基于P型和N型硅片,分別形成了PERC電池片和HJT、TOPCon、BC電池片。
2022年以來,N型電池片快速“吞食”P型電池片的市場份額,從2022年的9.1%、2023年的26.5%飆至2024年的79.4%。
與此同時,TOPCon成為N型電池片的主流,2022-2024年占比分別達到8.3%、23.0%、71.1%。
數據引自中國光伏行業協會
晶科能源在TOPCon領域布局較早,2021年就推出了應用N型TOPCon技術的旗艦產品TigerNeo組件。2023年,晶科取代“三連冠”的隆基,登上全球光伏組件出貨冠軍寶座。2024年,晶科以92.9GW的出貨量蟬聯第一。
與此同時,晶科積極構筑TOPCon的技術護城河。2022年,晶科從LG集團購得700余項專利。2024年,晶科將部分專利轉讓給天合光能和晶澳科技,形成“TOPCon三巨頭”。
“價格戰”未平,“專利戰”又起。
從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從江蘇、江西到日本、澳大利亞,晶科針對隆基發起6起訴訟,主要涉及TOPCon技術。
天合光能與阿特斯、晶澳科技與正泰新能的專利訴訟也備受關注。
與“TOPCon陣營”相對,隆基綠能、愛旭股份、TCL中環組成“BC陣營”。
2023年9月,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在半年報業績說明會上指出,“未來5-6年,BC電池將會是晶硅電池的絕對主流,接下來隆基大量產品都是BC技術路線”。愛旭股份、TCL中環也曾提出類似觀點。
在行業龍頭的加持下,2024年BC技術市占率同比大幅提升,但仍面臨著良率低、成本高等諸多難題。
隆基綠能押注BC既是想重現當年豪賭單晶的輝煌,也是“專利戰”愈演愈烈的迫不得已。
巨額虧損更是讓“BC陣營”雪上加霜。根據2024年業績預告,隆基綠能虧損額達82億元至88億元,TCL中環虧損82億元至89億元,愛旭股份虧損47.5億元-58.5億元,相比“TOPCon陣營”的晶科(盈利0.8億元-1.2億元)、天合光能(虧損32億元-38億元)、晶澳科技(虧損45億元-52億元),日子無疑更難過。
“TOPCon陣營”也并非高枕無憂。2023年下半年以來,TOPCon電池產能快速釋放,產品同質化引發激烈的價格戰,盈利空間被大幅壓縮。
此外,BC技術雖然當前成本較高,但有著較大的降本空間,且效率極限高、美觀度高、兼容性強(可以與TOPCon、HJT相結合,形成TBC和HBC電池),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行業中更是發出“5年以內看TOPCon,5年以上看BC”的聲音。
與此同時,“TOPCon+鈣鈦礦”疊層電池技術的市場前景也令人期待。
因此,TOPCon與BC技術之爭才剛剛拉開序幕,誰能笑到最后猶未可知。
04--寫在最后
回顧中國光伏30年的發展歷程,從原料、設備、市場“三頭在外”到全球產能規模最大、產業體系最健全、產品轉換效率最高的“三最領先”,持之以恒的技術創新功不可沒。
光伏技術賽道的每一次切換,對于企業而言,都命運攸關。雖然現在言勝負還為時過早,但每一次技術迭代,都讓中國光伏企業再攀一次高峰。“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短時的關稅戰,在技術創新這座“珠峰”面前,都是小山丘。
作者簡介:王磊明,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碩士,主要從事節能環保及碳達峰碳中和研究。
參考資料:
[1] 商業秀. 中國光伏激蕩20年.2022-10-24.
[2] 第一財經. 從“價格戰”到“專利戰”,光伏巨頭集體陷入專利圍剿,誰是贏家?2025-03-15.
免責聲明:
本文僅用于學術交流和傳播,不構成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