靴子落地。早在上周特朗普宣布關稅政策的第一時間,便已有流言傳出,內地市場的反制措施之一很可能會是禁止美國電影引進,一時間引發行業熱議。
到4月10日,有記者詢問美國對華加征關稅一事是否會影響到美國電影進口,國家電影局發言人表示,“美國政府對中國濫施關稅的錯誤行徑,勢必會令國內觀眾對美國影片好感度進一步降低。我們將遵循市場規律,尊重觀眾選擇,適度減少美國影片進口數量。”
“適度”究竟是多大程度,目前還很難判斷。但已經確認引進并定檔的影片應暫時不會受到影響,如將于4月30日上映的,被視為《復仇者聯盟5》之前“第N次前哨戰”的《雷霆特攻隊》。由于該片中并沒有太多觀眾熟悉的漫威英雄,目前該影片在貓淘雙平臺的想看數僅6.5萬,也足以印證國內觀眾的確對美國影片好感度進一步降低。
這也證明了,這一政策信號將產生的更大影響,并非在觀眾端——畢竟很大一部分觀眾也已經不具備去影院觀看美國電影的觀影習慣,而是在影院端,因為美國影片是支撐影院冷檔期供給的重要來源。少了美國電影的供給,目前本就慘淡的冷檔期電影市場,將會迎來真正意義上的“雪上加霜”。
不過,國家電影局發言人同時也提到了,“中國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我們始終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將引進世界更多國家優秀影片,滿足市場需求。”這無疑給其它國家的外語片在華發行提供了重要機遇。
除美國電影之外,以票房計,日本電影是國內電影市場外語片中毫無疑問的“第二支柱”,配合上二次元經濟的發展,日本電影在國內市場仍有不小的增長空間。不僅如此,近年來歐洲影片、南亞及東南亞影片,也在內地市場屢現爆款,一定程度上補充了冷檔期時的觀影選擇。
其他市場中,來自東南亞及南亞的《姥姥的外孫》《因果報應》,以高口碑佳作標簽出圈,分別作為家庭溫情和懸疑犯罪兩大受歡迎類型的代表。雖然很難企及過去《摔跤吧爸爸》的票房上限,但對于冷檔期而言1億上下的票房已經難能可貴。
減少進口美國電影之后,市場會怎樣?或許我們在幾年前也已經短暫體驗過了類似的情況,只能寄希望于補位者爆發出更加強勁的動力,讓影院起碼“有片可放”。
作為“雞頭”的美國電影
先來看看美國電影近年來實際所占的市場份額。
據拓普數據,2024年美國電影在國內電影市場總票房為61.3億,占進口片總票房的61.7%,比過去7年的占比都要更低。放到425億的總票房當中來算,美國電影僅占其中的14.4%。
這一比例可能比很多人的想象都還要更低。上一個十年,隨著《阿凡達》《變形金剛》《速度與激情》等系列影片在內地影市的狂飆突進,美國電影一度是刷新影市票房上限,不斷吸引新觀眾入場的利器。2018年是一道顯著的分水嶺,隨著國產影片的競爭力不斷提升,引進片票房占比從這一年開始下滑。經歷疫情之后進口片更是一蹶不振,徹底淪為電影市場的配角。
不過,2024年的進口片票房及其在全年電影票房中的占比其實同比已經有所回升,只不過回升的主角并非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電影,而是日本電影與其他國家/地區電影齊齊發力。
因此,此次的政策調整也順應了市場的顯著趨勢——觀眾對美國電影的興趣一再下探。
毒眸在過往的研究中也曾指出,好萊塢影片在國內市場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老生常談的“口碑不佳”“IP續集過多失去新鮮感”“與我無關”等等,還包括其整體的營銷宣發體系,已經完全沒有跟上國內市場的進化腳步,令其觸達增量觀影群體異常困難。近些年難得浮現的小爆款,觀眾大多集中于一線城市。
但是,票房占比小,就意味著可失去嗎?并非如此。
好萊塢影片對于國內電影市場最重要的意義在于,補充冷檔期的供給。
國產影片中,能對票房產出報以較高預期的重點項目,已經完全傾向于熱門檔期上映,冷檔期幾乎難覓蹤跡。尤其到今年,冷檔期只有積壓片與小成本文藝片上映,這在未來的日子里或許是一種常態。而好萊塢影片恰恰是冷檔期中能避免影院“無片可放”窘境的最佳選擇。
據燈塔報告,2023年非檔期時間的33個周末里,有12周的票房冠軍是進口片,其中9周都是美國電影,接近三分之一。對比其在全年總票房中的占比,很顯然,美國影片對于冷檔期的貢獻度要大得多。
2024年亦是同理。就看3月,《沙丘2》《哥斯拉大戰金剛2:帝國崛起》《功夫熊貓4》的上映,支撐當月大盤在春節檔影片缺乏長尾效應的情況下拿到27.88億的成績,也是疫情后的“最強三月”。
而今年三月,國產影片紛紛讓位于“哪吒效應”,定檔上退避三舍。好萊塢的《美國隊長4》《白雪公主》等重點影片在國內加起來甚至不足1500萬票房,這才讓三月影市降至冰點。及至四月清明檔到來之后,這一局面也不見好轉。
“冰點”有多冰呢?截至4月13日,2025年全國單日票房在2000萬-3000萬的天數達到10天,而處于2000萬以下的天數也同樣達到10天,比去年全年2000萬以下的天數多了一倍。
單日票房2000萬以下是什么概念?過往基本上只有在影院大量暫停營業的2020年和2022年才會發生,疫情前的幾年里甚至單日票房下3000萬的情況都沒有發生過。
算一筆簡單的帳,據燈塔數據,2025年目前全國營業影院數為12853家,影院收入按票房分成46%計,當單日票房僅2000萬時,每家影院平均單日收入僅715元,這就算是在三四線城市也根本無法覆蓋房租、水電、人工成本,全國影院幾乎都處于虧損狀態。
今年年初時,陳思誠曾提出一個論斷,“中國有一個紅線,這個票房紅線如果達不到,中國70%影院是要關門的,這個紅線就是年產票房要達到480億。”若按陳思誠提及的480億為標準,去年的年票房有11.5%的營收缺口。
但年票房要回到480億以上,關鍵就差在冷檔期上。2024年的熱門檔期票房甚至還是高于2021年的,但冷檔期票房差了56億,若對比疫情前,已經近乎于腰斬,直接導致總賬算不過來。
更不必說,冷檔期還是培養觀眾觀影習慣的重點。當冷檔期越來越缺乏供給,觀眾只會越來越失去電影消費習慣,這是對產業未來發展的根基提出挑戰。而國產片的供給量,客觀來說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有所抬升,尤其是大制作影片,周期更長,定檔更加謹慎,難擔救市重任。
幾家歡喜幾家愁
“適度減少美國影片進口數量”之后,躺在今年待映片單上的好萊塢大片已然變得岌岌可危。
稍顯樂觀的是,在內地影市尤受歡迎的好萊塢IP系列,2025年都沒有新作上映。目前在待映片單中,有可能對內地影市帶來較顯著票房效應的影片僅有:被視作DC打響觸底反彈第一槍的《超人》(2025年7月),前作曾引發破圈觀影的高口碑動畫《瘋狂動物城2》(2025年11月),以及大IP續作《阿凡達3》(2025年12月)。
諸如《復仇者聯盟》系列、《哥斯拉大戰金剛》系列、《速度與激情》系列,新作均在2026年或2027年上映,彼時,事情或許還能有回旋的余地。
不過,以漫威影片為典型代表,其在內地影市的衰落恰恰是因為疫情時期對觀眾觀影習慣的打斷,使得其基本盤大量流失,不再充當被年輕觀眾認可的社交貨幣。同理,其他IP系列影片也有可能基于同樣的情況而失去票房號召力。
不僅新作受限,在去年被視作解決冷檔期供給問題的“良方”——重映片,同樣選擇大大受限。比如,去年重映的八部《哈利波特》系列影片,累計票房達到了3.88億元,平均單片票房超越不少新映的進口片。從國慶檔之后,一路上映到12月,完美填補了冷檔期無片可看的空白。
但《哈利波特》系列也是美國電影,包括許多具備重映價值的影史經典都是美國影片,未來再試圖利用重映工具填補供給也將更加困難。
只不過,對于其他國家的進口影片來說,反而是一重利好。進口片在中國市場上映時間都以冷檔期、三天短假期、暑期檔為主,嚴格來說與國產片正面交鋒的機會并不多,而更多是面臨進口片內部競爭。美國影片的退出,讓它們不論在進口概率上還是競爭環境上都能更有機會。
從去年開始,其他國家影片越來越多小爆款出現,彰顯出內地電影市場的包容性與活力。
作為“第二大支柱”的日本電影,在2023年與2024年捷報連傳,依靠《鈴芽之旅》《灌籃高手》《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等影片,連續兩年在內地市場拿到23億以上票房。可惜的是,2025年待映片單中,中國市場較為青睞的創作者新海誠、宮崎駿均未有新作,類似《間諜過家家》《排球少年》等新近大熱IP也相對較少。除《名偵探柯南》《哆啦A夢》這樣的年更作品之外,僅《鬼滅之刃劇場版 無限城篇》和《魔法少女小圓:沃普爾吉斯的回天》兩部稍具票房潛力。
歐洲電影也在逐漸擺脫文藝片窠臼,從票房層面謀求更大可能。從去年的《墜落的審判》,到今年的《還有明天》《初步舉證》《貓貓的奇幻漂流》等,均收獲了超出預期的票房表現。這表明,進口片在選對了檔期、找對了宣發點之后,仍然有機會收獲觀眾的注意。
但歐洲影片的火熱,較為依賴幾大國際電影節入圍所帶來的口碑效應。而東南亞及南亞影片,除了口碑之外還需要有內地觀眾相對熟悉的明星演員,才能有票房保障。再加上這些地區的影片極少像美國電影與日本電影一般,基于IP創作,因此這些市場的重點影片很難被提前料定。
總得來說,其他國家的影片雖面臨更寬松的競爭環境,但仍然很難補足美國影片留下的空缺。在撕裂的時代里,終究沒有贏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