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外國網友注意到,美國專利商標局批準了一份專利申請,將餃子的外觀專利權授予了韓國人。據報道,2023年2月24日韓國人向美國專利局申請了餃子外形專利。在經過2年多的審查之后,2025年4月8日,美國決定將餃子外形專利授權給韓國。
專利文件里赫然寫著:"底部平坦、頂部隆起的半圓形面皮,褶皺數量在14-16道之間,呈現順時針螺旋狀收口"。更離譜的是,申請人還附上了3D建模圖,連餃子邊沿的弧度都精確到毫米級。消息一出,中餐館老板們后廚的搟面杖都驚掉了——這不就是我們包了三十年的月牙餃嗎? 有律師連夜翻出美國專利法第D15條,發現外觀設計專利只管"視覺效果",不管餡料和工藝。但問題在于,紐約唐人街90%的餃子鋪都是這個造型。
更魔幻的是,如果專利生效,就連超市冷凍柜里的速凍餃子包裝圖案都可能踩雷。因為韓國餃子的外形與中國餃子高度相似,有律師分析,今后美國的中餐館售賣成品餃子或者中國食品企業在美售賣速凍餃子,可能都會涉嫌侵權,韓國專利人有權提起索賠訴訟。
網友辣評:"明天是不是該去注冊筷子外觀專利?" 最讓人捏把汗的是申請時間線。專利局受理21個月就發證,比常規流程快了近半年。知情人士透露,申請人用上了"虛擬現實技術比對",聲稱該造型與現存200多種餃子有"顯著性差異"。可翻遍各國飲食圖鑒,從波蘭的Pierogi到意大利的Ravioli,哪個半圓形帶褶面食能逃過這個專利網?
這份專利的消息一經曝光就引發了不少熱議,連一些外國網友也覺得“有點離譜”。因為眾所周知,餃子的起源在中國,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距今已經有大約3000年的歷史。也有傳說餃子的起源來自于東漢,相傳醫圣張仲景看到百姓饑寒交迫,連耳朵都被凍壞了。于是,張仲景支起大鍋,煮起了“嬌耳”分給百姓。什么是“嬌耳”?就是用面包包成耳朵的形狀,包住餡兒,后世為了紀念張仲景,有冬至吃餃子的習慣。
經過上千年的傳承與發展,逐漸形成了除夕、春節、冬至、結婚、生兒育女、祭祀等時令節日和重大的人生禮儀活動中食用餃子的習慣。
而韓國人卻試圖通過申請專利的形式,將餃子據為己有,美國人竟然還批準了,很難不讓人懷疑,這是美韓在試圖聯手掠奪中國文化。
韓國歷史上是中國的藩屬國,從中國內地學習了大量中華文化。比如我們春節、端午等在韓國都是傳統節日。韓國還學習了中國的飲食文化、服裝文化等。可是韓國近年來,卻不斷的想要把中國的東西拿去當作自己的專利。
從最早的泡菜、參雞湯,到近兩年的糖葫蘆、麻辣燙,韓國人總是喜歡把中國的食物說成是韓國特色美食。還有更離譜的是,韓國試圖把中國榫卯結構申請為韓國文化,把中國春節申請為韓國文化,把屈原申請為韓國人。
而且,韓國人甚至會再倒打一耙說“中國才是小偷”。如今,他們竟還把主意打到了餃子頭上,是可忍孰不可忍!
當然,由于具體信息還未公開,不排除這份專利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并非目前網傳的這么簡單。但鑒于韓國的系統性文化挪用已經深入骨髓,我們也得做好最壞的打算。
目前已由華人商會聯合聘請知識產權律師團,準備在專利生效前提起無效訴訟。這場荒誕的"餃子保衛戰",結局恐怕比專利文件上的褶皺數量還難數清。
【兵國大事】最后請問一下,我們中國的世界頂流動畫電影《哪吒》的導演餃子,你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