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俄羅斯的首任外交部長科濟列夫,被俄司法部列入“外國特工”名錄。作為一名從1974年就開始在蘇聯外交部工作的老外交人員,他不僅親眼見證并參與了蘇聯的解體,而且,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全盤倒向西方的過程,執掌俄外交部門的他,絕對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不僅留下了一些歷史性的笑話,也留下了一些影響至今的隱患。烏戰爆發之后,已經遠居美國十年的他,又直接站到了俄羅斯的對立面。不得不說,他是俄羅斯一塊親美的“活化石”。因此,仔細觀察這件事情,就有三個點值得特別關注了:
第一點,科濟列夫這是被推上歷史的審判臺。作為蘇聯外交官的孩子,出生在布魯塞爾的科濟列夫,雖然從未在任何國家當過外交官,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卻成為了蘇聯外交部最親美的代表性人物,并因之在蘇聯解體后,成為了俄羅斯的首任外交部長,成為了“全盤倒向西方”的策劃者之一。他徹底否定傳統地緣政治邏輯,主張以“普世價值觀”取代國家利益。
1992年,他聯合國演講中“俄羅斯屬于西方文明圈”的宣言,以及“俄羅斯沒有國家利益”的著名論斷,都暴露出其戰略思維的致命缺陷。這種站在國家文明角度的自我矮化,導致俄羅斯在國際關鍵議題上持續退讓,國內則實施極端式的休克療法,犯下了很難被世人理解的歷史性錯誤。現在,至老不肯反思、曾兩度被克里姆林宮點名批評的他,被單獨拎出來,列入外國特工名單,不得不說,其中歷史審判的意味是非常濃的。
第二點,科濟列夫的遺害至今仍然巨大。在莫斯科外交界,蘇聯著名的外交官葛羅米柯,被稱為“不”部長,因為,面對西方的挑戰,葛羅米柯習慣性的說不。而科濟列夫,則被稱之為“是”部長,因為,面對西方的任何問題,他都習慣性地說“是”。可以這樣說,科濟列夫時代的外交實踐,給俄羅斯的地緣安全體系,造成的是永久性創傷,遺害至今。
例如,倉促從波羅的海及東德撤軍,導致俄戰略緩沖地帶的瓦解,令北約前沿隨后漸次推進至俄羅斯邊境;對高加索地區影響力的主動放棄,則直接導致車臣戰爭爆發。甚至,俄羅斯在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莫斯科現在頓巴斯地區的戰略執著,何嘗不是對上世紀九十年代過度退讓的補償性反彈。
第三點,科濟列夫如今已是堅定的反俄者。2012年,科濟列夫遷居到美國的邁阿密之后,一直住在那里,依靠以前的關系在制藥領域掙錢。烏戰爆發之后,他立即呼吁俄羅斯外交官辭職,因為他們是“專業人士,而不是廉價的宣傳員”。這一招其實挺狠的,因為,他這實質上是在勸駐外的俄羅斯外交人員,就地叛國,轉投親美陣營。
2025年,他又公開建議澤連斯基總統要求西方提供更多武器,不要向俄羅斯作出領土讓步。這種掉炮往里揍的套路,著實惹惱了俄羅斯民眾,網絡上對他的批評聲一片,并最終導致他被俄司法部定性為“外國特工”。
科濟列夫事件揭示出兩個維度的警示:其個人命運既是蘇聯衰敗的產物,更是俄羅斯戰略覺醒的里程碑,將其定性為“外國特工”,標志著莫斯科對“全盤西化幻想”的徹底摒棄。當前,俄羅斯正以制度性防御,重構國家利益邊界。科濟列夫,從權力巔峰到外國特工的身份轉換,不僅是個體的社死,更是一個文明體對歷史路向的重新抉擇。在這個意義上,科濟列夫為21世紀的大國博弈提供了關鍵注腳:當意識形態幻想遭遇地緣現實,戰略自主永遠是主權國家的終極鎧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