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4月,日本“飛鳥”號試驗艦在一次公開活動中被發現裝備了一種類似電磁軌道炮的裝置,這一發現立刻吸引了全球對其電磁武器技術進展的關注。
這表明日本在電磁軌道炮領域的研究已經從理論探索階段逐步邁入實際平臺測試階段。
作為近年來日本防衛省重點推進的高科技項目,電磁軌道炮被認為是未來可能重塑海上防空與反導作戰模式的重要設備之一。
與此同時,中國在該領域的研究也已持續多年,并且建立了相對成熟的試驗系統和測試平臺。
這是否意味著日本軍事科技的一次飛躍?
日本的研發究竟達到了何種程度?與中國電磁炮相比,誰才是這個領域真正的“強者”?
日本電磁軌道炮的發展歷程
日本對電磁軌道炮技術的興趣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早期的研究多停留在基礎理論層面,進展緩慢。
直到2016年,防衛省正式將該項目列入研發計劃,由技術、采購與后勤局(ATLA)主導,推動樣機開發。
2018年,日本首次公開展示了16毫米口徑原理樣炮的測試視頻,證明其具備基本的彈丸加速能力。
隨后,研發重點轉向更大口徑的40毫米軌道炮,試圖挖掘其在防空和反導方面的潛力。
在2022和2023財政年度,日本政府分別投入約65億日元和160億日元用于相關系統的研發。
根據現有公開數據,這種軌道炮重量約為8噸,身管長度約6米,發射時可產生大約5兆焦耳的動能,彈丸重量約為20克,初速接近每秒2300米。
初步試驗顯示,導軌壽命能夠支持超過120發連續射擊,表現出一定的耐用性。
日本還計劃通過不斷改進,實現電源系統的小型化,為艦載和陸基等多平臺部署創造條件。
一些宣傳資料甚至提到,未來這種軌道炮可能會集成到海上自衛隊的新一代防空艦,如27DDG驅逐艦上。
中日技術對比
盡管日本正積極推進軌道炮自主研發,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某些核心組件和系統架構方面,日本得到了來自美國企業的技術支持。
隨著美國國防部近年來逐步減少對軌道炮項目的投資,包括通用原子公司(GeneralAtomics)和BAE系統公司在內的多家美企暫停本土項目,轉而向海外合作伙伴提供成熟的技術方案。
通過與這些企業合作,日本在系統結構、電磁線圈設計、功率管理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和技術輸出,從而加快了自身發展速度。
2023年5月,日本首次向公眾展示了其40毫米軌道炮樣機的測試過程,同年10月,“飛鳥”號試驗艦完成了相關的海上測試任務。
據了解,軌道炮系統配備的能源供應單元主要安裝在集裝箱內,包含儲能電容器和快速充電模塊等關鍵設備,支持艦上實彈測試環境。
相比之下,中國的電磁軌道炮技術研發起步更早。
自上世紀80年代起,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便開始涉足電磁發射相關研究。
隨著技術進步,西安電子工程研究所(206所)、電子科技集團27所等多個機構相繼加入研發體系,形成了多方向并行推進的局面。
早在2000年前后,中國就完成了多項軌道炮原型試驗,并于2006年在德國舉辦的國際會議上提交了多篇技術論文,內容涵蓋實驗結果、能量系統優化以及材料工程等領域。
2011年,國內媒體曾報道過某靶場進行的軌道炮測試,其中一套試驗平臺的軌道長度超過30米,測試目標包括鋼板和混凝土結構,以驗證打擊效果。
2018年,一艘中國海軍的072II型“海洋山”級登陸艦被拍攝到疑似搭載了大型電磁軌道炮。
據推測,其發射彈丸的重量可能達到數公斤,初速可達每秒2580米,最大動能估算約為33兆焦耳,射程理論值為200公里,具有較強的打擊能力。
央視在2023年的相關報道中透露,中國研發的軌道炮系統已能擊穿8厘米厚的鋼板或連續摧毀三層混凝土墻,展現出較高的打擊精度和射程能力。
同時,陸基軌道炮系統也在同步研發中,并已用于對坦克實物靶標進行打擊測試,評估其穿透力和毀傷效能。
關鍵技術瓶頸與未來展望
雖然中日兩國均已掌握軌道炮核心技術的試驗能力,但在現階段要實現實戰部署仍面臨諸多挑戰。
在電磁發射過程中,導軌需要承受巨大的電流和熱能沖擊,容易出現燒蝕、斷裂等問題,如何延長使用壽命成為制約系統可用性的主要障礙之一。
由于彈丸在發射時將承受數千倍重力的加速度,傳統制導與通信模塊很難保持結構完整性和功能穩定性,這對彈載系統提出了極高要求。
軌道炮需要大功率的儲能和放電裝置,目前這些設備仍然占據大量空間并需要額外電力保障,難以輕易集成到常規作戰平臺中。
此外,實戰環境下系統的穩定性和指揮集成能力仍需大量測試來驗證。
盡管測試樣機已具備初步打擊能力,但尚未經過復雜戰場環境下的大規模實用檢驗。
在材料研發方面,中國在2023年宣布研制出一種具有高耐燒蝕性能的納米陶瓷材料,理論上可用于提升軌道導軌的使用壽命。
然而,這種材料在高強度連續發射環境下的穩定性仍需進一步測試。
結語
日本這門號稱“專打中國”的40毫米電磁軌道炮,雖然在宣傳上聲勢浩大,但從實際能力來看,更多還是處于試驗性質的階段。
無論是口徑、動能、射程還是系統的成熟度,與當前中國在電磁武器領域的布局相比,日本仍有明顯差距。
更重要的是,日本在關鍵部件上仍然依賴美國的技術支持,所謂自主研發背后其實是“拿來主義”的延續,未來在高強度戰場需求下恐怕難以勝任。
在未來的電磁武器競爭中,誰能率先解決導軌壽命、能源集成與彈載抗加速技術等核心難題,誰就將在新一代火力主導權上占據優勢。
按照目前的發展節奏來看,日本似乎連“入門門檻”都還未真正跨越。
歸根結底,日本想憑借一門40毫米電磁炮就“超越中國”的想法未免過于樂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