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業內幕》4月15日文章,原題:我十年前從美國中西部搬到上海,如今很難與家鄉的朋友建立聯系 2015年我從芝加哥來到上海,確信自己會在幾周內安頓下來。但當時過于自信了——我不得不調整節奏,以適應這個幅員遼闊國家的習俗。我們搬進上海高層建筑群“迷宮”,那里的人口相當于我丈夫家鄉的人口數量。隨著時間流逝,我學會了即使在炎熱的日子也在餐館里喝熱茶,也不再對每款洗面奶都含有美白成分感到震驚。每當試圖駕馭這種異域文化時,我在許多時刻都使用了“因為中國”這句箴言。
來中國的頭幾年,我渴望聽到當地人偶爾夸我那不怎么樣卻慢慢進步的中文。但更常見的是孩子們對著我大喊:“看,老外!”不管參觀了多少中國地標,看過多少肥皂劇,了解了多少流行文化,花了多少時間練習寫漢字,我永遠都是個老外。最近一次回美國家鄉,我參加了最喜歡的夏末活動之一:明尼蘇達州博覽會。博覽會充滿狂歡節游行的滑稽動作、農業展覽和煙火,最重要的是,油炸甜面團食物可以吃個夠……這種陌生感與我剛到中國的感受相同,反向文化沖擊讓我目瞪口呆。我再也無法融入那些愛踢足球、愛喝啤酒、熱愛農場生活的美國親戚了。我再次發現自己成了外國人,這次在我熟悉的國度。
多年來,我對家的定義不斷演變,生活也隨之改變。從一直喝熱水來治療任何小病到依靠傳統中醫藥而非西醫,我的價值觀和信仰發生了始料未及的轉變。這是一種苦樂參半的認知:越是適應一種新文化,就越有可能與自己的根失去聯系。我把自己在美國的成長元素與在中國獲得的經歷融合,形成一種截然不同、不太符合傳統分類的身份。我很難再與家鄉的親朋建立聯系。他們無法理解我對在華徒步旅行的渴望,無法理解我對黑芝麻甜點的癡迷。就像他們無數次翻新浴室的做法對我來說很陌生一樣。如今,我已學會帶著一種幽默和謙卑的心情去迎接“中國時刻”。早年在中國,被稱為“老外”是我與眾不同的標志。現在,我把它當作榮譽徽章,是我人生旅程和成長的見證。(作者索菲·施泰納,辛斌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