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于協和醫學院董小姐的影響,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突然走進了人們的關注視野,無形中給巴納德學院做了免費的廣告,這將非常有利于巴納德學院的招生。
巴納德學院,成立于1889年,位于美國紐約的黃金地段曼哈頓,雖然名字里有“學院”兩個字,但和國內叫學院的大學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下面這幾位校友,大家可能知道:
1. 章澤天(奶茶妹妹)
2013年,章澤天作為清華大學交換生,赴巴納德學院學習,并在此交流期間結識劉強東。盡管她最終學歷為清華大學本科和劍橋大學MBA,但巴納德學院是其國際化教育經歷的重要一站。
2. 法圖麥·李(Fatimah Li)
她是中國已故央視著名主持人李詠的女兒,她選擇在巴納德學院就讀,延續了該校與媒體文化界的關聯
3. 安妮·內森·邁耶(Annie Nathan Meyer)
巴納德學院的創始人之一,她作為作家和社會活動家,在19世紀末推動女性高等教育發展,并促成學院與哥倫比亞大學的合作關系。
4. 董襲瑩(爭議人物)
近期因桃色醫療事件,她引起了巨大關注,本科畢業于巴納德學院經濟學專業。盡管存在關于其學歷含金量的爭議,但該學院官方資料顯示,其學位與哥倫比亞大學聯合頒發。
巴納德畢業生的畢業證書上會注明“巴納德學院,哥倫比亞大學”
每年申請季都能讓無數學霸女生 “擠破頭”,甚至有人放棄哈佛、耶魯的 offer 也要去讀,錄取率比藤校還低! 楊瀾、米歇爾?奧巴馬都曾推薦過這所美國女校。
她到底牛在哪兒呢?
一、被哥大光環掩蓋的 “狠角色”
先說結論:巴納德是 “學霸女神” 的終極選擇之一,更是美國精英女性的搖籃。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巴納德和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關系堪比 “親姐妹”。它不僅是哥大官方認證的四所本科學院之一,學生還能自由選修哥大所有課程、共用圖書館、甚至畢業證都印著兩校聯合標志。但巴納德可不是哥大的 “附屬品”—— 它有自己的獨立校園、師資和課程體系,錄取標準甚至比哥大更 “挑剔”。
有數據可以證明
1、錄取率 15%(2023 年數據),和康奈爾大學(6.9%)同一競爭梯隊,遠超美國 TOP30 大學的平均水平。2025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全球第348位,在全美文理學院排名第14位。遠超國內很多一本、二本大學的排名。
2、師生比 1:10,70% 的課堂學生少于 20 人,教授能記住每個學生的名字,妥妥的小班教學。
3、畢業生平均起薪 7.2 萬美元(美國大學薪資網站 Payscale 數據),碾壓 95% 的美國院校。
更狠的是它的 “校友天團”:
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妮?莫里森、華語媒體女王楊瀾… 全是從這里畢業的
美國科技圈有個傳說:“巴納德女生要么在華爾街敲鐘,要么在實驗室拿諾獎。”
二、頂級女校的 “隱藏技能”:專治女生的野心
有人問:都 2025 年了,女校還有必要存在嗎?
巴納德用實力打臉:這里不是 “公主城堡”,而是培養女性領袖的 “硬核訓練營”。
1. 女生當 “絕對主角”,社恐也能變社牛
在男女混校,女生可能因為性別不敢搶著發言;但在巴納德,所有社團主席、課堂代表、實驗室組長都是女生。
一位留學生分享:“我以前連小組作業都不敢提意見,現在居然敢在華爾街投行面試時和男面試官正面剛!”
2. 女性專屬資源,直接開掛
STEM 專業女生占比 43%(全美平均僅 28%),學校甚至給理科女生發 “科研獎金”
全球 500 強企業專門來巴納德招女高管苗子,摩根大通、谷歌的招聘會排到校門口
校友會直接給學妹內推實習,曾有學生大二就拿到高盛 offer
3. 紐約市中心的核心玩家
學校位于紐約曼哈頓,步行 10 分鐘到中央公園,坐地鐵 20 分鐘直達華爾街。別人家學生實習要跨州租房,巴納德學生下課就能去聯合國總部蹭會議、去百老匯當志愿者、去大都會博物館搞策展。
三、申請者擠破頭的真相:它抓住了中國家長的 “痛點”
為什么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女生瞄準巴納德?三個字:性價比!
1. 花一份學費,上兩所名校
巴納德學費每年 6.2 萬美元,哥大本科學院學費 6.5 萬。但在巴納德讀書的中國學生凡凡說:“我修了哥大商學院的課,參加了哥大的機器人實驗室,連畢業典禮都是和哥大學生一起辦的 —— 這波血賺。”
2. 不拼標化,專撈 “偏科怪才”
巴納德 2023 年宣布永久取消 SAT/ACT 強制要求,轉而看重學生的 “女性領導力實踐”。
去年被錄取的上海女生小林,SAT 只有 1450 分,但她發起的 “城中村女孩編程計劃” 影響了 2000 多人,直接被招生官點名表揚。
3. 獎學金 “撒錢” 模式
學校每年給國際生發放超過 300 萬美元獎學金,曾有中國女生拿到每年 2.8 萬美元助學金。對比某些藤校 “摳門” 作風,巴納德堪稱 “人間清醒”。
四、撕掉標簽:在巴納德讀書到底有多 “爽”?
你以為女校的學生只會讀書?巴納德學子用行動證明:“姐的課余生活,比紐約地鐵線還復雜!”
1. 邊喝咖啡邊 “拯救世界”
凌晨兩點的巴納德圖書館,總有一群女生在討論 “如何用 AI 解決非洲水資源危機”,或是給聯合國婦女署寫提案。學校有個 “凌晨三點俱樂部”—— 不是夜店組織,而是一群搞科研的女生自嘲:“實驗數據跑不完,只能和星星比誰熬得久。”
2. 在紐約當 “街溜子” 也是必修課
學校規定所有學生必須完成 “紐約沉浸式學習”。有人跑去布魯克林幫藝術家策展,有人在唐人街研究移民文化,甚至有人跟著華爾街交易員學炒股。留學生小雨說:“教授說我上個月的論文‘缺乏煙火氣’,直接讓我去時代廣場觀察人群一周交報告。”
3. 沒有 “雌競”,只有 “瘋卷”
當其他大學女生在焦慮 “穿什么去派對” 時,巴納德的學生正在比拼:“誰能拿到麥肯錫實習?”“誰開發的 APP 下載量破 10 萬?” 一位大二女生直言:“在這里擺爛會被‘卷’死 —— 當你發現室友凌晨四點還在寫代碼,而你居然在睡覺,罪惡感堪比期末掛科。”
五、爭議漩渦:女校是不是 “新時代的裹腳布”?
總有人質疑:“都 21 世紀了,還搞男女分校,不是開歷史倒車嗎?”
巴納德的畢業生用事實反擊:“我們不是活在象牙塔,而是提前適應‘女性說了算’的世界。”
1. “女校 = 社交封閉?”—— 真相恰恰相反
數據顯示,巴納德學生參與哥大跨校活動的頻率是其他藤校的 3 倍。“我們在女校練膽,再去混校‘稱王’。” 畢業生露西回憶:“第一次去哥大商學院和男生組隊時,他們根本搶不到話 —— 巴納德女生早習慣了當團隊大腦。”
2. “不接觸男性影響婚戀?”—— 校友笑了
紐約交友圈有個段子:“追巴納德女生?先準備好被她的哥大男同學當競爭對手。” 實際上,巴納德學生的聯誼對象遍布常春藤,一位婚戀調查顯示,校友的離婚率比全美平均值低 22%。“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本來就不容易選錯伴侶。”
3. 最狠的回擊:權力榜單上的女性名字
翻開《財富》500 強女性高管名錄,巴納德校友數量常年穩居前三。現任校董會主席克里絲?艾森伯格直言:“如果你問為什么女校還存在,去看看國會、CEO 辦公室和諾貝爾獎名單里越來越多的女性面孔吧!”
六、申請避雷:不是所有女生都適合巴納德
別看巴納德這么香,但兩種人讀了可能后悔到捶墻:
1. “公主病” 晚期患者
這里沒有男生幫你搬書、買奶茶,教授也不會因為你是女生降低難度。曾有富二代因抱怨 “實驗室設備太重” 被同學懟:“搬不動?建議去隔壁哥大找男生哭。”
2. 抗拒 “女性身份” 的人
巴納德的核心課包含《女性與權力》《性別經濟學》,作業可能是分析迪士尼公主電影中的性別偏見。如果你覺得 “女權” 這個詞刺耳,慎入!
七、中國學生親測:這些 “潛規則” 越早知道越好
1. 別被 “文科強校” 騙了
雖然巴納德以政治學、藝術史聞名,但它的神經科學實驗室和哥大共用頂級設備。2023 年有中國女生在這里研發出阿爾茨海默癥檢測模型,直接登上《科學》雜志。
2. 校友內推比 GPA 更重要
學校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校友企業招人必須優先面試學妹。北京姑娘 Lina 爆料:“我投摩根士丹利時,簡歷直接被校友主管撈走,面試問題都是‘食堂哪個窗口的沙拉最好吃’這種送分題。”
3. 千萬別惹圖書館管理員
巴納德圖書館藏著瑪麗?居里的親筆信和伍爾夫的手稿,但最牛的是管理員 —— 他們能一眼看出誰在抄作業:“2003 年有個學生試圖抄襲校友論文,結果管理員當場掏出原作者畢業照:‘需不需要我幫你聯系她聊聊?’”
說到底,巴納德的魔力在于它敢對女生說:“你不需要完美,但必須夠狠。”
在這里,教授會逼著工科女生搶答:“公式推導憑什么默認男生更擅長?”
這既是巴納德學院,隸屬于哥倫比亞大學,但又很獨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