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系128毫米K.40裝甲Selbstfahrlafette V Ausführung VK 30.01(H)(Sturer Emil),通用名稱為犟埃米爾自行火炮,戰斗權重為4.0,在更新1.59“火焰之劍”中引入。
20世紀30年代,德國期望研發一種能夠在敵方防御工事有效射程外進行攻擊的車輛,并開始著手在四號坦克底盤上研制裝備105毫米K18炮的自行火炮,即“大馬克斯”。但德軍擔心105毫米炮難以對付堅固碉堡,于是決定選用威力更大的128毫米炮,而當時能容納128毫米炮的底盤只有VK3001(H),它是未被采用的重型坦克原型車,對虎式坦克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1940年,德軍高層認可了這一方案,并要求亨舍爾工廠在1941年1月前拿出原型車。萊茵金屬-博西格公司負責火炮及上層結構設計,亨舍爾公司提供底盤。設計過程中,VK3001(H)的車體被延長了1.5米,每側增加了一對負重輪。1941年3月,亨舍爾公司才完成第一輛VK3001(H)底盤,而萊茵金屬公司直到1942年初才完成車輛總裝并交付軍方,比預期要晚很多。
1942年5月15日,兩輛“犟埃米爾”自行火炮樣車被下發給國防軍第521坦克殲擊營,并被送往東線戰場。因其行動遲緩及機械故障,多被該營官兵稱為“倔強的埃米爾”。在東線,犟埃米爾的128毫米火炮展現出強大威力,能在遠距離準確擊中并擊毀蘇軍的KV-1等重型坦克。如第521裝甲殲擊營在一次戰斗中,與大馬克斯聯手,在五分鐘內擊毀14輛蘇軍坦克,三天內共擊毀49輛,其中29輛由該營的三輛大口徑自行火炮遠程狙殺。
兩輛“犟埃米爾”分別名為“Max”和"Moritz"。“Max”因可靠性差,于1942年在戰斗中被摧毀或因故障被遺棄。“Moritz”則一直服役到1943年1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后被蘇軍繳獲,其炮管上有至少22個擊殺環。至今,尚存的一輛被作為戰利品來展,仍位于俄羅斯莫斯科郊外的庫賓卡坦克博物館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