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在一場被冠以“反猶”之名的政治清洗中,特朗普政府對哈佛大學的全面圍剿正揭示出美國學術自由的真實命運。這場風暴并非偶然,而是特朗普主義極權化趨勢的最新體現(xiàn),是對高等教育系統(tǒng)的武力試探,更是對思想獨立與制度權威的粗暴踐踏。哈佛大學之所以成為靶子,不是因為它出了問題,而是因為它不愿屈服。
特朗普政府要求哈佛關閉多元、公平與包容性項目(DEI),強行實施口罩禁令,取消基于種族的錄取制度,配合國土安全部進行政治審查,并審查所有可能被定義為“反猶”的學術活動。這份長達多頁的整改清單,本質上不是治理問題,而是借行政命令迫使美國大學在思想和制度上徹底“去自由化”。哈佛果斷拒絕,指出這些要求違憲、違法且根本破壞美國憲政民主下高教機構的基本原則。
對此,特朗普政府凍結了哈佛高達22億美元的聯(lián)邦撥款及合約金,并公開威脅撤銷其作為非營利大學的免稅地位,聲稱“推動意識形態(tài)就是政治實體,應依法納稅”。特朗普本人更在其“真相社交”平臺高調(diào)放話:“哈佛若繼續(xù)傳播病態(tài)思潮,就必須接受稅收懲罰?!比绱寺豆堑亩矅?,徹底撕裂了所謂“美國民主”的遮羞布,將國家機器用于意識形態(tài)征服的意圖昭然若揭。
前總統(tǒng)奧巴馬作為哈佛校友率先發(fā)聲,指出特朗普政府的行為是對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的“非法干預”,并高度評價哈佛“為全美高校樹立了拒絕服從政治威脅的典范”。麻州州長希利則直言,這是一場“借民權名義進行的赤裸政治報復”。這并非夸張,而是揭示了一個赤裸裸的現(xiàn)實:特朗普政府正在系統(tǒng)性地把大學變成意識形態(tài)清洗的前線,把聯(lián)邦資金變成政治屈服的勒索工具,把“反猶”標簽武器化,以壓制異見與審查批判性思維為目的,重塑一整代青年的知識結構和政治認知。
此次沖突的法律與財政基礎雖看似具備合法性,但實際上是一場政治動員下的制度濫用。依據(jù)美國國稅局規(guī)定,大學作為501(c)(3)非營利組織必須以公共利益為核心、遠離政黨活動。但特朗普政府卻強行將“意識形態(tài)”定義為與公共利益對立的敵對力量,企圖通過行政手段重新界定教育的合法邊界,將學術從“知識生產(chǎn)場域”變?yōu)椤罢吻逑垂S”。這不是合法行使權力,而是以法律為幌子的制度性霸凌。
現(xiàn)在,美國這場“哈佛事件”正迅速蔓延為全國性危機。教育部民權辦公室發(fā)出威脅函,點名六所常春藤盟校,聲稱因校園反猶氛圍而可能被取消聯(lián)邦資金資格。一個本應守護學生權益的政府機構,如今成了政治勒索的執(zhí)行部門。他們并不關心什么是真正的歧視或安全問題,而只是在尋找可用于控制校園輿論、肅清多元價值的突破口。一旦妥協(xié)開口,將有更多高校被拉入意識形態(tài)整肅的深淵,美國高教的獨立性將一去不返。
哈佛的“抗命”并非孤立之舉,而是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反抗信號。在以特朗普為代表的右翼復辟浪潮面前,哈佛沒有退縮,而是選擇與憲法和真理站在一起。這種拒絕,不是為了維護象牙塔的孤高姿態(tài),而是為全體學術共同體發(fā)出警告:一旦對政治霸權讓步,高校將不再是知識殿堂,而是服從機制;學生不再是思辨?zhèn)€體,而是意識形態(tài)的接收器;美國的未來不再屬于自由主義理想,而屬于極權思想下的教育模板。
哈佛事件所揭示的,不只是某一所大學的抗爭,更是整個美國民主制度被侵蝕的現(xiàn)實寫照。在特朗普政府的“新秩序”里,誰不配合,誰就要被封殺、被追責、被稅收威脅。這種手法,是對“美國例外論”最沉痛的諷刺。哈佛此刻的遭遇,預示著整個美國社會可能正站在一個關鍵轉折點上——繼續(xù)走向政治集權的深淵,或奮起反抗恢復憲政正軌。
當政府可以任意切斷對高校的資金供給、隨意撤銷免稅地位,并將學術選擇等同于政治敵意,美國所謂的“學術自由”已名存實亡。而一旦哈佛倒下,其它大學將難逃覆轍;一旦思想不自由,整個社會的未來也將徹底黑暗。如果連哈佛都無法堅持基本底線,那美國將真正滑向一個用行政命令規(guī)范思想、用財政武器壓制言論的“自由國家”,一個徹底諷刺的反烏托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