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國敵人”到“普通罪犯”:美法官裁定特朗普援引18世紀法律驅逐委內瑞拉幫派“程序違法”。
2025年5月1日,美國得克薩斯州聯邦地區法院法官費爾南多·羅德里格斯·小(Fernando Rodriguez Jr.)作出歷史性裁決,永久性阻止特朗普政府依據1798年《外國敵人法》驅逐委內瑞拉“阿拉瓜火車”(Tren de Aragua)幫派成員。
一、引用18世紀的戰時法?
《外國敵人法》自1798年頒布以來,僅在三次重大戰爭中被援引——1812年美英戰爭、一戰期間針對同盟國國民、二戰期間針對日裔移民。該法核心要件是“外國武裝入侵”,但特朗普政府試圖將其適用于跨國犯罪集團,引發憲法危機。羅德里格斯法官在36頁裁決書中明確指出:
- 法律語義的不可逾越性:“入侵”必須是“有組織的武裝團體試圖占領美國領土”,而“阿拉瓜火車”的綁架、勒索等行為屬于刑事犯罪,不構成軍事威脅。
- 行政權力的憲法約束:總統無權單方面將國內犯罪行為重新定義為“外國入侵”,此舉“顛覆了三權分立的基本原則”。
- 程序正義的不可妥協性:繞過《移民與國籍法》規定的聽證程序,直接驅逐移民,違反了正當法律程序。
這一裁決與此前聯邦最高法院的立場形成鮮明對比。2025年4月7日,最高法院曾允許特朗普政府援引該法驅逐移民,但羅德里格斯法官的裁決首次以“永久性禁令”形式否定了行政權力的擴張。
二、跨國犯罪與地緣政治的雙重敘事
“阿拉瓜火車”的身份認定,成為這場法律戰的核心爭議點:
1. 犯罪集團的跨國網絡:該組織控制委內瑞拉托克倫監獄長達數年,在監獄內開設賭場、動物園,甚至建立武裝衛隊,從事人口販運、勒索移民等活動,勢力范圍覆蓋南美多國。美國將其列為“外國恐怖組織”,但未提供其與馬杜羅政權直接勾結的證據。
2. 政治工具的嫌疑:特朗普政府聲稱該組織是“馬杜羅政權的臂膀”,但委內瑞拉內政部長迪奧斯達多·卡韋略反駁稱,美方遣返的移民中“沒有一名黑幫成員”,所謂指控是“歪曲敘事”。
3. 司法獨立的試金石:羅德里格斯法官由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任命,此次裁決被《華盛頓郵報》稱為“對特朗普移民政策最嚴厲的司法打擊”,凸顯司法系統對行政權力的制衡。
三、法律博弈的深層影響
1. 移民政策的范式轉換:法官明確指出,驅逐行動應依據《移民與國籍法》進行。該法允許以“國家安全威脅”為由驅逐外國人,但需經過移民法庭聽證和證據審查。這意味著特朗普政府需放棄“戰時緊急狀態”的捷徑,回歸常規法律程序。
2. 行政權力的收縮信號:裁決發布后,得克薩斯州南部邊境的驅逐行動已暫停。法律專家預測,其他聯邦法院可能效仿這一判例,形成“連鎖反應”。
3. 國際形象的雙重打擊:委內瑞拉政府借機抨擊美國“司法政治化”,而拉美國家擔憂這一裁決可能成為美國濫用法律工具干涉他國內政的先例。
四、爭議焦點:安全與法治的平衡困境
1. 國家安全的邊界爭議:特朗普政府強調“阿拉瓜火車”對邊境安全構成“實質性威脅”,但法官認為,打擊犯罪應依賴常規執法手段,而非戰時法。
2. 程序正義的代價:移民律師指出,依據《移民與國籍法》驅逐需耗時數月,期間被拘留者可能利用法律漏洞滯留美國。
3. 國際合作的缺失:委內瑞拉拒絕承認美方指控,導致跨國執法陷入僵局。2025年3月,美國將200余名委內瑞拉移民遣送至薩爾瓦多關押,引發拉美國家強烈抗議。
結語:當法律成為政治籌碼
羅德里格斯法官的裁決,撕開了美國移民政策的偽善面紗。從1798年的戰時應急到2025年的政治操弄,《外國敵人法》的濫用暴露了行政權力擴張的野心。正如《經濟學人》所言:“當法律成為政治工具,受損的不僅是程序正義,更是民主制度的根基。”
對特朗普政府而言,此次失敗敲響警鐘:在法治框架內解決移民問題,遠比援引過時法律更具可持續性。而對“阿拉瓜火車”這類跨國犯罪集團,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構建國際合作機制,而非將其政治化。
部分來源引用:美國得克薩斯州聯邦地區法院裁決、福克斯新聞、委內瑞拉外交部聲明、《紐約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