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可見危機中潛伏著轉機,關鍵在于如何運化而已。據觀察者網近日的報道,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確實需要制造業回流”,但問題在于,美國當前人口的文化水平“無法滿足再工業化的要求”,具體來說,“60%的美國人閱讀水平低于小學生6年級,這種人口結構很難具備生產力”。
無獨有偶,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泰吉·帕里克也認為,特朗普想通過關稅戰讓“制造業回流”的計劃是不可能的,相反,如果特朗普要硬推美國的“再工業化”,反而會導致美國“衰退數十年”,讓美國變得“更加貧窮”。在這輪中美關稅戰之初,咱們就指出,中美在勞動力、能源、工業用地成本以及平均稅負、物流與供應鏈效率5個方面的對比中,中國三項領先,美國只在能源成本占優,雙方稅負打平。
因此,種種跡象顯示,特朗普想要通過關稅戰實現美國的制造業回流或者“再工業化”只是一場夢,根本就不具備現實性。那么,特朗普企圖通過關稅戰來消除美國的貿易赤字,這個目的能夠實現嗎?這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原因很簡單,美國需要通過印刷美元購買全球貨物來實現美元霸權,否則就沒法為全球供應美元也即“流動性”,這就是所謂的“特里芬難題”,這就注定了美國的貿易赤字是無法消除的。
所以簡單地說,特朗普的關稅戰,既無法實現美國的“再工業化”,也無法抹除美國的貿易赤字,至少就這兩個方面來說,確實是“打了個寂寞”。然而,雖然就目的上來說,特朗普的關稅戰沒有什么收獲,但在破壞性來看,卻是杠杠的,比如導致全球股市暴跌,造成美國恐慌性購物,導致全美范圍的抗議活動,還加速了美國的衰退;同時,不得不說,也嚴重破壞了中美正常的貿易關系。
那么,在這一片亂七八糟的局面中,特朗普能否部分實現美國的國家利益?應該說,還是有這個可能性的。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13日就 表示,美中之間已經就“貿易問題”進行“柔軟對話”,且對話是“通過中間人”進行的。盧特尼克的這番表態起碼有兩層意思,一方面,中美正在通過中間人談判;另一方面,中美都放棄了此前“硬碰硬”的姿態,雙方都沒有再追加關稅,而是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談。
由此可見,特朗普還是希望與中國達成協議的,而咱們也曾指出,特朗普此前一系列針對中國的加稅,目的就是嚇唬中國屈服,自己漫天要價,等待大陸落地還錢。結果中國“硬碰硬”奉陪到底,雙方關稅戰幾乎打到兩國貿易脫鉤,特朗普等不到電話,只好通過中間人來談判了。那么,中美關稅談判或者貿易談判能夠實現所謂的“雙贏”嗎?按照咱們的看法,這的確是有可能的。
比如說,美國降低對中國關稅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水平,而中國加大對美國部分商品的進口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規模,這不就行了嗎?換言之,我買你的東西,你買我的東西,咱們“互補有無”豈不妙哉。但問題在于,中國并沒有刻意謀求對美貿易順差,美國對華貿易赤字,一方面,是因為美元霸權屬性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也的確是因為中國商品競爭力很強,美國民眾“離不開”。
所以,簡單地說,美國可能離不開中國商品,包括消費品和關鍵零部件,但中國卻可以離得開美國商品,比如說不買美國大豆,可以買巴西大豆,不買美國石油,可以買俄羅斯石油等等。所以,憑什么讓中國擴大進口美國的商品?強買強賣嗎?也不看看現在是啥時候,現在不是1840年了,所以,特朗普總得拿出點什么,讓中國大陸心甘情愿來擴大進口美國的商品,這就是中美貿易、關稅談判的難點了,我們拭目以待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