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年前的頂流有多火?
十大笑星的專場門票被炒到天價,廣播里循環播放他們的段子,連街頭賣冰棍的大爺都能來兩句“宇宙牌香煙譽滿全球”。
而如今,搜索他們的名字,關聯最多的詞條卻是“去世”“遺產糾紛”“非遺傳承”。
他們之中60% 的人已永遠離開舞臺,健在的 4 位也已鬢染霜華,他們的故事里藏著中國相聲最鮮活的時代注腳。
常寶華
1938年,8歲的常寶華正式登臺,在父親常連安創辦的北京啟明茶社表演《報菜名》。
父親那句“相聲是笑的藝術,但笑后得讓觀眾咂摸出滋味”,成為他一生的藝術準則。
1976年,常寶華推出巔峰之作《帽子工廠》,用荒誕手法構建了一個“專門生產政治帽子”的魔幻工廠。
“戴上這種帽子,馬上就能把你的職務扒下來。”
他通過“帽子尺寸量身定制”“戴錯帽子要蹲號子”等夸張橋段,暗諷十年動亂中“上綱上線”的社會怪象。
2018 年 9 月 7 日,常寶華因肺癌去世。
他深耕相聲 70 年,融合傳統技法與時代批判,堪稱承上啟下的泰斗,去世后被追授 “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
他的孫子常遠作為開心麻花 “顏值擔當”,其“優雅中帶點冷幽默”的臺風被觀眾戲稱“得了爺爺真傳”。
高英培
高英培出生于天津貧民家庭,10歲就輟學當學徒。
1948 年,他經同事引薦拜趙佩茹為師,高英培因高度近視被師父質疑“吃不了開口飯”。
但他當場摘鏡表決心,苦練“盲演”絕技,最終以扎實的基本功出師。
他擅長以辛辣筆觸揭露社會弊病。
《教訓》講述家庭教育失敗導致兒子入獄,首演時因“三梆子”“老梆子”等角色太過真實,甚至引發觀眾對高英培本人的攻擊。
《不正之風》塑造的“萬能膠”堪稱官場現形記,一句“我拿肉頭換料頭,拿料頭換馃頭”成為全民口頭禪。
晚年患糖尿病仍堅持演出,1994 年隨“心連心”藝術團赴邊疆慰問,因體力不支在后臺吸氧,上臺卻依然精神抖擻。
高英培去世時,天津相聲愛好者自發組織為其送行,當時身患重病的馬三立得知這一噩耗后也表示:“我太心疼了”。
他的門下弟子范振鈺、孟凡貴等傳承津派相聲,獨有的 “爆梗式” 表演被許多年輕演員視為“相聲教科書”。
馬季的相聲啟蒙始于北京啟明茶社的市井吆喝。
1947 年父親去世后,13 歲的他輟學赴上海當學徒,在工廠里模仿師傅們的南腔北調,練就了“一人分飾百角”的絕活。
1984 年春晚的《宇宙牌香煙》堪稱巔峰之作。
他塑造的“皮包公司推銷員”以夸張的唐山口音吹噓“蜣螂蟲牌”“蟠桃牌”香煙,用“電報掛號一推六二五,電話不管三七二十一”等臺詞,辛辣諷刺假冒偽劣現象。
這段單口相聲引發全國熱議,甚至催生了黑龍江穆棱縣卷煙廠的“宇宙牌香煙”,成為文化影響現實的典型案例。
2006 年 12 月 20 日,馬季因心臟病突發逝世,北京八寶山殯儀館外萬人送別,姜昆含淚寫下“相聲再無馬季,人間再無笑聲”。
馬季作為新派相聲奠基人,他用一生打破了“相聲必諷刺”的定式,開創 “歌頌型相聲”,推動相聲登上春晚等主流舞臺。
侯耀文
侯耀文是侯寶林第三子,自幼在父親“不許說相聲” 的禁令中掙扎。
1965 年,17 歲的他陪同學報考鐵路文工團,卻因一句“他爸是侯寶林”被破格錄取。
1984年《糖醋活魚》中,侯耀文用“活魚現殺”的荒誕情節諷刺公款吃喝,一句“服務員,把魚給我‘’轟’下去!”引來陣陣掌聲,憑借這一作品奠定其“諷刺大師”地位。
2004 年,郭德綱因“非體制演員”身份被排擠,侯耀文力排眾議收其為徒。
這一舉動被稱為“侯三爺最后的江湖義氣”,他不僅傳授郭德綱《扒馬褂》《口吐蓮花》等傳統段子,更是把“仁義”二字深深地刻進了每一位徒弟的心中。
2007 年侯耀文突發心梗去世,留下千萬遺產糾紛。
這一遺產案引發對相聲行業傳承的反思,弟子郭德綱更是以德云社踐行了師父 “以觀眾為衣食父母” 的理念,帶領相聲藝術走向新的臺階。
師勝杰出生于天津相聲世家,父親師世元是“寶字輩”演員,母親高秀琴是西河大鼓名家。
盡管父母深知曲藝行業的艱辛,卻在 7 歲的師勝杰模仿《捉放曹》時,發現了他的天賦。
在看過師勝杰的表演后,侯寶林當場表態:“這小子我要收為徒弟!”
但此時師勝杰已有朱相臣的師承,跳門拜師觸犯相聲界大忌。
侯寶林力排眾議,以“京劇大師尚小云也有多位老師”為例,打破了所謂的門戶之見。
1987年的《小鞋匠奇遇》,講述自學外語的鞋匠被破格錄用,批判“關系戶”現象。
作品中“外貿局長兒子背英語字母表”的橋段,成為全民熱議話題,獲首屆中國藝術節金獎。
師勝杰的晚年因長期酗酒導致他 2017 年確診胰腺癌晚期,治療期間仍堅持錄制《向經典致敬》。
2018 年 9 月 28 日,他在哈爾濱逝世,上千觀眾自發前往殯儀館,送別這位喜劇大師。
作為東北相聲的領軍人物,師勝杰儒雅又不失俏皮的舞臺風格,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東北喜劇人。
郝愛民
郝愛民出生北京普通職員家庭,小學時因模仿孫敬修講故事嶄露頭角。
他和侯寶林的師徒關系因“擺知”儀式缺失引發爭議。
侯耀華、侯耀文兄弟以“未遞拜師帖”為由否認其身份,而侯寶林女兒侯鑫在整理的文獻中明確記載郝愛民為弟子。
師勝杰、丁廣泉等侯門弟子私下仍稱其“師哥”,形成“體制內承認、江湖派質疑”的奇特局面。
1984 年,郝愛民與談寶森合作出版《科學相聲》,收錄《光的旅行》《電子世界》等 32 段作品,將物理、生物知識融入相聲。
郝愛民的相聲以清新自然風格著稱,他不僅推動相聲進校園,還創作《小淘氣》等兒童題材作品,擔任高校客座教授,呼吁相聲回歸 “說學逗唱” 基本功。
李文華
李文華出生于北平白鐵工人家庭,13 歲輟學后當過學徒、搬運工。
1978 年,李文華與姜昆搭檔,開啟了相聲史上的“黃金時代”。
他們合作的《如此照相》以諷刺極左思潮的荒誕為主題。
“照相必須左手拿紅寶書,右手握拳”等情節,成為改革開放初期思想解放的標志性作品。
李文華打破了傳統捧哏“附和”的定位,通過“裝傻充愣”“歪解經典”制造反差笑料。
在《詩歌與愛情》中,他將“君子好逑”曲解為“君子都愛踢足球”,看似荒誕卻巧妙諷刺了文化斷層。
1983 年,李文華確診喉癌。
兩年后,全喉切除手術使他失去了說話能力,但他通過學習食道發聲,重新“開口”。
于謙等后輩奉他為“捧哏標桿”,還以 “不搶戲、不冷場” 的捧哏原則致敬其藝術成就。
2009 年不幸病逝,他對相聲的執著與熱愛,讓他成為中國曲藝史上永不褪色的符號。
姜昆
姜昆,1950 年 10 月 19 日出生于北京,他的藝術生涯貫穿了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社會變遷,成為幾代人共同的文化記憶。
1976 年,他憑借《三進校門》《赫哲新花》等作品在全國文藝調演中嶄露頭角,被馬季看中收入門下,正式開啟相聲生涯。
1979 年,姜昆與李文華合作的《如此照相》橫空出世。
2015 年的《姜昆“說”相聲》全球巡演,融合多媒體技術與傳統表演,在溫哥華、洛杉磯等城市掀起“相聲熱”,把中國相聲從小劇場帶向國際化的大舞臺,還被海外媒體稱為“中國文化的幽默外交”。
趙炎
1968 年,17 歲的趙炎響應號召赴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插隊。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紅燈記》中飾演李玉和,憑借扎實的京劇功底一鳴驚人。
此后,他相繼在《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樣板戲中擔綱主演,成為兵團遠近聞名的“臺柱子”。
1976 年,趙炎調入中央廣播說唱團,成為馬季的搭檔。
兩人合作初期便推出《白骨精現形記》,以荒誕手法諷刺極左思潮,引發強烈反響。
2007 年《我慣著他》中,他與周煒合作,以“溺愛”為主題,用夸張表演警示家庭教育問題,時隔 12 年重返春晚仍獲好評。
2006 年馬季去世后,趙炎逐漸淡出舞臺,但始終活躍在相聲教育領域。
2021年,趙炎當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致力于將相聲理論化。
他主持編寫教材,并在海外推廣中國相聲,曾在加拿大、新加坡等地舉辦專場演出。
石富寬
1949 年出生于北京的石富寬,自幼便與曲藝結下不解之緣。
師父高鳳山“手把手”教學,不僅讓石富寬掌握了扎實的快板技藝,更培養了他對藝術的敬畏之心。
1965 年,石富寬進入中國鐵路文工團,開始與侯耀文搭檔。兩人的合作堪稱“黃金組合”。
在創作《京九演義》時,石富寬為了演好“評書演員”一角,反復琢磨評書的語氣、手勢,甚至模仿評書演員的自信神態,最終呈現出“他就是”的藝術真實感。
晚年的石富寬致力于相聲的傳承與創新。
2025 年,他參與第六屆非遺相聲大會,與馮鞏、姜昆等名家共同推動傳統相聲的現代表達。
這種“守正創新”的態度,讓它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
結語
在短視頻段子用 15 秒就能讓人笑出聲的今天,我們反而更懷念那些需要“等三秒”才能反應過來的包袱。
六位離開的笑星,把最璀璨的笑留在了舞臺;四位還在的,用銀發和皺紋繼續詮釋著“笑星”二字的分量。
或許這就是人生:舞臺會落幕,但好的笑聲,永遠有人在等下一場返場。
部分參考資料來源:
侯耀文遺產案法院和解 律師:親情理性平息了風波 - 中國新聞網
李文華一生:模仿說相聲被先生攆 切除全喉仍創作 - 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