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科學界就觀察到哺乳動物中普遍存在一個有趣的現象:體型越大,心率越低,壽命也越長。這不禁讓人好奇,人類是否也遵循著同樣的規律?一項結合了法國、英國和美國三項長期大規模研究的發現,心率與壽命之間關系異常緊密。
這項研究首先證實了一個長期以來的猜測:在人類中,靜息心率與壽命之間也存在著顯著的負相關關系。換句話說,你的靜息心率越慢,你的壽命可能就越長。在巴黎前瞻性研究I中,靜息心率超過90次/分鐘的男性平均壽命為70.27歲,而心率低于60次/分鐘的男性平均壽命則為79.30歲,這之間足足有大約9年的平均壽命差異。
在英國的懷特霍爾I研究中也觀察到了類似的逆向關系。而弗雷明漢心臟研究進一步將這一發現擴展到了女性,同樣驗證了靜息心率與壽命的負相關。
這項研究最重要的新發現,是首次深入探究了靜息心率的長期變化與死亡風險之間的關聯。研究人員分析了巴黎前瞻性研究I中5年期間的心率變化,以及弗雷明漢心臟研究中8年期間的心率變化數據。
靜息心率的持續升高與死亡風險增加呈顯著關聯。具體來看,在調整了年齡、吸煙、糖尿病、體重指數、體力活動、收縮壓和總膽固醇等經典風險因素后,每10次/分鐘的心率升高,都意味著死亡風險的提升。
? 在巴黎前瞻性研究I中,法國男性在5年內靜息心率每增加10次/分鐘,死亡風險就會增加20%。
? 在弗雷明漢心臟研究中,美國男性在8年內靜息心率每增加10次/分鐘,死亡風險會增加13%;而女性則會增加9%。
這些結果在來自不同國家、風險因素分布各異的人群中都得到了驗證,這使得研究發現具有更廣泛的普適性,也預示著重要的臨床和公共健康意義。
為什么心率會與壽命如此密切相關?一個被提出的解釋是總能量消耗的概念。較大的生物體以體表面積函數的形式散熱,但以體質量函數的形式產熱。為了維持體溫,體表面積與體質量比率較高的小型哺乳動物需要更高的代謝率,而這又決定了它們的心率。
1994年研究發現,非人類哺乳動物一生中的心跳總數變化很小,并且每個身體細胞或每次心跳的能量消耗相對恒定。盡管魚類和昆蟲的心跳總數可能比哺乳動物少一個數量級,但在哺乳動物內部,這種能量消耗與心率、體型的關聯似乎提供了一個生物學上的解釋。
這項研究強調,鑒于心率評估的簡便性,它可能成為監測人類健康和壽命的一個重要指標。在當今社會致胖環境普遍存在的情況下,創造有利于促進健康行為的環境,進而影響心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不妨測試一下現在的靜息心率。
參考文獻:Association between change in heart rate over years and life span in the Paris Prospective 1, the Whitehall 1, and Framingham studie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