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一則車禍新聞將小米集團的董事長雷軍推向風口浪尖。
據悉該事故發生在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一輛小米SU7純電動汽車;
在行駛過程中與水泥護欄發生碰撞并起火燃燒,導致車內3人不幸遇難。
作為品牌創始人的雷軍也因此上了熱搜,無數網友將這起悲劇的焦點轉到了他身上,希望雷軍能給這起事故做出合理的解釋。
悲劇發生,輿論矛頭直指雷軍
2025年4月1日,小米作出了回應:該汽車在高速路上行駛過程中時速近97km,。
而后小米官方回應此事件稱汽車在行駛過程中,NOA智能輔助發出過風險提示,讓車主注意前方有障礙,并發出減速請求。
不過受害者家屬表示從發出風險提示到車禍發生只有2秒左右的時間,根本沒法做出避讓。
同日雷軍也就此悲劇事故首度發聲,先是表達了自己對三個花季少女離世的惋惜與哀悼;
而后又態度誠懇地表示小米已經成立專項小組,會給遇難者家屬給出合理的解釋。
無論發生什么,小米都不會回避,會盡最大努力回應家屬和社會大眾關心的問題。
2025年4月3日,自稱為主駕男友的用戶公開了自己與女友的甜蜜聊天日常,稱自己和女友只差一場婚禮。
女友此次去安徽是參加事業編考試,沒想到天人永隔,措辭中盡是無奈與痛心,相關遇難者的母親在接受采訪時也痛苦不堪。
關于事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需要等待官方調查給出結論,作為旁觀者未知全貌,不做評述。
3個花季少女的離世固然惹人痛惜,但悲劇背后的人性之惡一向如此。
該悲劇一經發布,就有不少網友將矛頭對準小米企業與小米總裁雷軍;
認為三個女孩駕駛著SU7行駛在高速公路上,事故的發生一定有智能汽車的原因,需要承擔責任。
雖然雷軍不是直接制造者,但作為創始人的雷軍就應該承擔起設計失誤帶來的連帶責任,因此雷軍也在網絡被“公開處刑”和“討伐”。
毋庸置疑,此次事件給雷軍也帶了一定壓力,在沉默一天后才在4月1日公開發聲期望平息眾怒,也接受大眾的批評與指正。
超速的真相,輿論的偏差
誠然悲劇的發生總是令人憤懣,但悲劇的原因也值得注意。
很多網友忽視了警方在這起事件中的發聲:這輛汽車在行駛過程中出現了超速,因此撞到了騎行者。
網友只看到三個家庭的破碎,只看到花季少女在最應該體驗世間美好的時間離世的巨大反差,也忘記了事故原因的出現可能是多方行為導致的。
以2025年4月1日,官方公布的調查結果來看,雷軍被“正義網友”討伐得太過憋屈,超速駕駛成立后,事故的性質截然不同。
此次事件中,究竟誰是受害者,還有待商榷。
事故發生當日,就有不少網友開始成為“網絡判官”,誓要為受害者家屬討個公道。
然而才過1日,受害者又變了人選,這群網友又開始重新“站隊”。
網友的去個體化現象
這種“聽風就是雨”的盲目從眾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多見,這是社會心理學中常見的概念:“去個體化現象”。
指的是個人在群體中會喪失其同一性和責任感,會做出正常單獨條件下可能不會做的事情,也會因為群體行為的影響而喪失自身的辨別力。
比如有部分“正義使者”,一開始有自身的判斷力,但是一旦被帶節奏,一旦他看到有人發生了“正義的呼喊”,那么他馬上會附和會加入陣營;
而附和群體會給個體帶來安全感,因此跟風從眾的去個體化現象,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人的天性使然。
該現象出現的本質上是群體對個體的影響與隱性控制,古往今來這一直是人性之惡的一種典型表現;
跟風者往往會不分青紅皂白地肆意假想事件始末,在未知全貌時就對事件中的人進行片面的評判。
他們毫不顧及真相是什么,他們只在意自身情緒的宣泄。并且在互聯網匿名性的加持下,他們在傷害別人往往會更加肆無忌憚。
只有當“子彈”飛回來時,正中他的眉心時,他們才會知道膽怯,也才會意識到自己的愚蠢。
著名作家魯迅曾說過:“人與人之間的悲喜并不相通”,誠然悲喜互通固然不易,但是凡事保持緘默,勿以惡小而為之也并不是一件難事。
人與人之間的悲喜無法互通,但善惡與偏見可能會“傳染”,請給時間以時間,讓真相能夠慢慢浮出水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