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亭鎮亭中居民區,老年居民的安全感正從一個個細節中悄然生長:手腕上的智能手環輕輕一按就能呼救,衛生間里新安裝的扶手穩穩托住每一步,志愿者每周準時敲響的屋門傳遞著溫暖……通過建立聯動機制、科技賦能、硬件升級“三駕馬車”,這個社區織密了一張守護“銀發族”的安全網,讓“老有頤養”的幸福圖景照進現實。
科技賦能:
一鍵呼救,智慧守護“分秒必達”
“多虧了這個手環,不然真不知道該怎么辦!”說起上個月的驚險經歷,良隆園獨居老人李阿婆仍心有余悸。當時她在衛生間不慎滑倒,緊急時刻按下智能手環的側鍵,3秒內接通了緊急聯系人,5分鐘后家屬便趕到現場。這款由社區免費申請的“幸福久久智能手環”,成為她的“救命神器”。
亭中居民區60歲以上老年人超過1000人,其中獨居、空巢、殘疾老人及純老家庭占比超過5%。“走訪時發現,不少老人擔心突發疾病或跌倒時無人知曉,這是我們最放心不下的事。”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周青說。為此,社區聯合鎮社工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部門,啟動“幸福安居”專項行動,將智慧養老設備與適老化改造相結合,重點推廣“一鍵呼救”系統。
這套系統不僅能快速聯系家屬,若首次呼叫未應答,還會自動轉接24小時服務平臺,同步觸發GPS定位,確保救援力量精準抵達。截至目前,已有14位老人佩戴上智能手環、安裝馬桶、扶手等設備,科技的溫度化作實實在在的安全保障,讓老人和家屬吃下“定心丸”。
硬件升級:
“一戶一策”改細節,適老改造見真情
走進國亭花苑小區88歲獨居老人張婆婆的家,衛生間里新安裝的扶手和防滑地磚格外顯眼。“以前半夜上廁所總怕摔,現在有了扶手,心里踏實多了!”老人的感慨,道出了硬件升級帶來的生活質變。
針對老年人居家安全隱患,亭中居民區推行“一戶一策”適老化改造:為高齡老人更換防滑馬桶、安裝助浴器和扶手,降低跌倒風險;為殘障家庭在院子外側定制無障礙坡道,既不占用公共空間,又方便出行;甚至連樓道照明、地面防滑等“微改造”也納入計劃,讓每個細節都經得起“安全考驗”。
亭中居民區推出適老化改造“三大套餐”——基礎產品服務包、“浴改淋”標準化套餐、個性化產品服務包,60周歲以上老人均可自愿申請,符合條件者最高可獲3000元補貼。今年,鎮里還將推進“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等項目,讓適老改造從“一戶溫暖”走向“全域安心”。
服務機制:
多元共治聚合力,溫情服務“不斷線”
亭中居民區自2018年起,通過不斷優化,形成“黨員帶頭、多元參與、精準服務”的服務機制。30余人的“情暖桑榆”志愿者團隊中黨員占比60%,通過“1+1結對幫扶”機制,每位黨員骨干定點聯系高齡獨居老人,節假日送溫暖,平時定期上門探訪老人、排查水電安全,更坐下來陪老人拉家常、記錄需求,讓關懷從“送物資”延伸到“暖心靈”。
“他們修的管道真的太好了,真的是幫了我一個大忙!”家住良隆苑小區31號的陳爺爺說,漏水問題已經存在一年了,主要原因是樓上剛裝修好,不方便反復改管道,這時物業也綜合考慮,最后用外加管道的方式解決了,既解決問題,又不影響鄰里和睦,喬愛物業化身“紅色管家”納入服務機制中,針對老人反映的設施問題實行24小時響應,今年已完成32處樓道照明更換、17次管道檢修。
同時,亭中居民區積極聯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同步建立“銀發健康驛站”,每周一上午在亭中居委會為老人測血壓、建檔案,為12位慢性病患者定制“用藥提醒卡”,國亭花苑的金阿姨說道:“有了這個用藥提醒卡,我再也不擔心忘記吃藥了。從黨員結對的“精準滴灌”到物業、醫療力量的“協同作戰”,這套機制讓生活幫扶、安全守護、健康關懷環環相扣,真正實現“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三駕馬車”制度讓老年居民在制度化關懷中感受穩穩的幸福。
供稿:九亭鎮分中心
編輯:沈莉娜 桂可欣
審核:周樣波 李于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