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上海音樂學院美育樓、音樂城堡、上音花園等地,被2萬多支鮮花裝點一新。正值上海國際花展,這里以花為媒,以樂為引,吸引眾多市民游客駐足。
在美育樓,一場中西合璧、別出心裁的“陽臺音樂會”開始了。薩克斯獨奏《回家》和《玫瑰人生》,比才的《斗牛士之歌》和黃自的《玫瑰三愿》,女高音演唱丁善德的《愛人送我向日葵》和福雷的《夢后》,贏得市民游客陣陣掌聲歡呼聲。
陽臺音樂會
2024年元旦,上音正式向社會公眾開放。淮海中路沿街圍墻拆除后,釋放出3300平方米花園綠地,同時保護性修繕六幢優秀歷史建筑,打造了一座開放的校園。一年多以來,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上音校園開放不斷升級,先后舉辦多個主題展覽、蔡元培美育大講堂、草坪音樂會等,陸續開放各類高水平演出,建設可閱讀、可聆聽、可感知的“沉浸式”開放校園,服務城市文化建設。
以花為媒,以樂為引
近日,在上海音樂學院城市音樂會客廳,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張洋、潘哲宇、楊康,民樂系鐘笑天等相繼舉辦博士學位音樂會。博士學位音樂會是上音研究生教育考核重要環節之一,也面向市民預約開放。觀眾中有音樂愛好者,有琴童和家長,還有各大藝術院校的學生。
博士學位音樂會現場
剛剛完成首場博士音樂會的鐘笑天,是中國音樂金鐘獎獲得者,她多次舉辦個人音樂會,并與國內外各大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她說,開放博士學位音樂會讓她既興奮又緊張,導師霍永剛教授希望她呈現更多新作品,挖掘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內涵,對她來說是一次考驗。
楊康在這里舉行了他的第二場博士學位音樂會,演奏了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的兩部大提琴作品。他認為,演奏是一門對外展示的藝術,這樣的開放形式可以為今后的演奏積攢經驗。演出當天,鏡廳內觀眾爆滿,很多市民加座進來觀看,令他頗為驚喜。他認為,這種開放的形式不僅提升了個人演出的社會價值,使學術成果轉化為公共文化資源,更強化了上音作為文化地標的公共屬性。
博士學位音樂會
“金聲玉律承古韻 非遺絲竹啟新章——上海音樂學院非遺專題展”
此外,“金聲玉律承古韻 非遺絲竹啟新章——上海音樂學院非遺專題展”也于5月1日起亮相上音城市音樂會客廳。展覽分為8大板塊,既有古琴藝術、江南絲竹的清雅婉轉,又有浦東琵琶、竹笛藝術的雄渾激越,既見孫文明二胡藝術的悲愴詩性,亦聞浙派古箏的文人風骨,還能感受從瀛洲古調的工尺譜韻到古琴斫制的匠心獨運。
作為非遺市屬保護單位,上海音樂學院現有“廣陵派古琴藝術”“浙派古箏藝術”和“古琴斫制技藝”等3項非遺項目。以外,還有其他5位非遺傳承人,分別負責“孫文明二胡藝術”“江南絲竹”“浦東琵琶藝術”“瀛洲古調”“竹笛藝術”等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2019年以來,上音與中國藝術研究院非遺中心及上海非遺中心合作,開展了多項“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活動。此次非遺專題展由上海音樂學院東方樂器博物館、民族音樂系、上海音樂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中心共同承辦。非遺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成為流動在城市血脈中的文化基因,在傳承與創新中譜寫動人的樂章。
原標題:《美!上音百年建筑被花海包圍,多場音樂會、展覽向市民開放》
欄目主編:施晨露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吳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