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直被網友們戲稱為“基建狂魔”,因為自從我國改革開放至今,全國范圍內都在“大興土木”,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無數的高樓拔地而起,公路、橋梁甚至修到了高原沙漠……其實,除了這些民用設施外,解放軍的“基建工程”也絲毫沒落下,而且如今我國的軍事基建設施,已經龐大到了讓美國忌憚三分的程度。
(快速崛起的解放軍)
日前,美國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發布了一篇題為《混凝土天空:西太平洋地區的空軍基地加固》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直截了當的指出:“如果美軍再不加快機場加固步伐,將在未來對華沖突中付出毀滅性代價。”報告把中美之間有關機場基建的對比描述成一場“混凝土大賽”,并且把這種對比稱為“軍備競賽的一部分”。
(戰斗機需要大量的地面維護保養服務,才能充分發揮作用)
無論中美之間關于航空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不是真的“軍備競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空軍作為一個高技術軍種,其對于基礎設施的需求要遠超過其他軍種,因為空軍的作戰行動通常需要以機場為基礎,對外進行擴張,雖然如今已經有了空中加油機能夠有效延長戰斗機的作戰半徑,但加油機同樣需要依賴機場和必要的后勤保障體系,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空軍戰斗力的強弱,很大程度取決于基地的建設水平。
(央視曝光的解放軍舉行機庫)
按照哈德遜研究所的說法:自2010年以來,中國在空軍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呈現“翻倍增長”的趨勢,具體而言:解放軍新修了超過3000個飛機掩體,其中包括650多個加固型機堡和近2000個簡易型掩體;全國范圍內建造了20條新跑道、40多條滑行道,停機坪面積增長了75%;在海峽周圍1000海里(約1850公里)范圍內,解放軍一共建設了多達134個空軍基地。哈德遜研究所認為,解放軍在臺海周邊構建起一道由混凝土、鋼筋和戰略意志鑄成的“空中防火墻”。
(美軍的飛機通常就這樣扔在露天)
然而和中國大規模擴充基礎設施建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同一個時期內,美軍在西太平洋周邊地區僅僅增加了2個加固型飛機堡、41個簡易掩體、1條跑道、1條滑行道,停機坪擴容僅為17%。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這場混凝土大賽中,美國已經遠遠落后于中國,而這種落后意味著,在未來中美可能的沖突中,美軍在第一個回合就會遭到解放軍的毀滅性打擊!
(運油-20運輸機給殲-16加油)
現代戰斗機和轟炸機雖然性能先進,但是都有一個明顯的弱點,就是持續作戰能力非常有限,平均每飛行幾個小時,就必須降落并進行修整,有人可能會說,現在有空中加油機,可以給飛機加油,保證飛機長時間飛行。話是沒錯,但需要指出的是,當今的飛機大部分還是有人駕駛的,而人的體力和耐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制在天上活動。而當飛機返航并降落在機場上時,這就是作戰飛機最脆弱的時刻,在這一時刻,哪怕是普通的航空炸彈落下來,也足以摧毀停放在停機坪或者機場跑道上的戰斗機。
(駐日美軍的F-15戰斗機,不難看出,F-15背后的飛機掩體都極為單薄)
為了保證自己飛機的安全,防止被敵人殲滅在地面上,所以發明了加固式飛機掩體,簡稱“飛機堡”。根據報道,我國的“飛機堡”,其頂部的鋼筋混凝土層厚達三米,能夠有效抵抗各類鉆地彈的攻擊,并保護機堡內的飛機,這也就是為什么中國大規模建設鋼筋混凝土大型機堡的重要原因。美軍和解放軍不同,美軍的觀點是:任何堅固的堡壘和陣地,最終都逃不過被摧毀的命運。所以美軍非常強調飛機的機動性和轉場能力,而非大規模修筑抗打擊的大型機堡,這也是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推行的“敏捷作戰”部署(ACE)概念的一部分。而且,美軍還裝備了大量加油機,目的就是可以從解放軍導彈武器的火力打擊范圍之外,起飛各類戰斗機和轟炸機,對解放軍發起打擊。
只能說,美國負責軍事決策的人大概還生活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美國如今工業極度空心化,連生產水泥的企業都已經是鳳毛麟角,根本就湊不齊足夠的原材料去維修他們的飛機場。
所以美國人才會想到,利用加油機的加油能力,讓戰斗機從更遠的地方起飛,然后通過空中加油,延長戰斗機的作戰半徑,從而保障戰斗機可以躲在解放軍的火力打擊范圍之外,然后還能對解放軍構成威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