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貿易摩擦持續的當下,美國加征關稅嚴重影響眾多企業。今天,我們就來聚焦企業應對之策,看看如何巧用原產地規則提前布局,有效規避高關稅,為企業發展尋得生機。
來源:攝圖網
一、美國原產地規則的運用
通過改變供應鏈及產線布局,從而改變產品原產地,是避免高額加征關稅的一個路徑。對此,企業需深入理解美國復雜的原產地規則體系,并結合自身生產流程制定合規策略。
美國原產地規則主要分為:非優惠原產地規則體系與優惠原產地規則體系。前者適用于最惠國待遇、政府采購及貿易救濟等場景,其核心判定標準包含"完全獲得"與"實質性轉變"兩大原則。"完全獲得"標準適用于完全在單一國家境內完成生長、生產或制造的產品,而"實質性轉變"標準則聚焦于產品加工過程中最后一次發生實質性改變的地點,需綜合評估產品名稱、用途變更、加工增值比例等關鍵要素。
由于原產地規則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復雜性,在實務操作中,企業若選擇通過改變原產地來降低關稅成本,應當:首先,系統研究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發布的原產地判定細則;其次,對生產流程進行量化評估,特別關注關鍵加工環節的價值增值比例是否達到"實質性轉變"的法定門檻。
二、需要重點關注的要點
首先,由于特朗普關稅決策變動的頻繁性和不確定性,企業需密切關注關稅變動趨勢和進展,從而確定更加適合的供應鏈布局調整安排。比如,此前較為普遍采用的東南亞設廠、產線遷移北美(墨西哥、加拿大)的方式, 在最新的“對等關稅”措施下面臨新的變化。多數東南亞國家也被征收了高額關稅(如越南46%、泰國36%、柬埔寨49%),但對英國、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等國的關稅僅為10%,而符合美加墨協定(USMCA)要求的產品將繼續免于對等關稅的影響。因此,企業可結合自身產線情況,靈活調整生產布局,通過在低關稅國家生產加工及改變原產地,從而降低關稅成本,并提升整體運營效率和競爭力。
其次,要重點關注原產地改變的有效性和合規性。原產地規則具有相當的復雜性,通過“實質性轉變”改變中國原產地并不是簡單的增加海外生產組裝環節或在海外工廠添附產品價值,在不同行業的具體產品中,CBP評估產品發生實質性轉變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例如,在半導體行業的某些產品原產地認定中,CBP更重視晶圓制造環節對相關產品特性形成的影響,在某案例中,針對某晶粒(die)形式的微控制器單元(MCU),盡管該MCU晶粒在中國臺灣地區完成晶圓制造后,其測試、背面研磨和切割等工藝在韓國和菲律賓完成,但CBP在裁定中指出后續加工環節并未改變晶粒的本質或其設計目的,因此認定原產地未在后續加工地發生實質性轉變,最終裁定MCU晶粒的原產地為中國臺灣地區。
在規劃布局的過程中,除企業內部評估、向第三方專業機構咨詢外,也可利用美國海關原產地預裁定制度,通過申請預裁定預先評估其采取的關稅減免策略在法律上的合規性與可行性,以成功降低關稅壁壘對企業業務的影響。
來源:中國貿易報
Welcome to join us
微信小程序丨無錫e貿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