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健康學校建設的思考與探索
——錦州醫科大學健康學校建設創新路徑實踐
錦州醫科大學黨委書記 聞德亮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推進,兒童青少年健康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學校作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核心載體,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及社會適應能力,已成為教育改革和公共衛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錦州醫科大學為例,探討健康學校建設路徑、挑戰和未來方向。
一、兒童青少年健康促進與健康學校建設
(一)全球兒童青少年健康問題
隨著社會現代化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兒童青少年健康問題日益凸顯。
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5—19歲兒童和青少年中,3.9億人超重,1.6億人肥胖。截至2023年,全球兒童青少年近視率超過30%,預計到2050年將突破50%。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統計:2023年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3.6%,其中小學生為36%,初中生為71.6%,高中生為81%,大學生的近視率高達90%。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23年)報告指出,全球每七名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患有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和抑郁。
通過這些數據可知,兒童青少年的健康面臨諸多挑戰,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是學校的重要責任。
(二)健康促進與健康學校理念
健康促進是使人們能夠控制和改善其健康及其決定因素的過程,此概念是在1986年世界衛生組織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健康促進大會上首次提出并逐漸發展而來。1995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促進學校”的理念,強調通過學校這一核心平臺促進兒童青少年的全面健康發展。202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共同發布了《讓每所學校成為促進健康的學校:全球標準和指標》。英國等國家通過“健康學校計劃”等措施改善了學生健康狀況,為全球健康學校建設提供了經驗。
(三)中國健康學校建設的階段性發展
初期探索期(20世紀80年代—2000年代初):1990年,國家教育委員會與衛生部聯合發布了《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健康教育側重學校衛生管理和體檢工作,尚未系統地推進健康促進的全方位措施。
實踐深化期(2000年代初— 2010年代初):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 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發布,提出要通過加強學校體育工作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同年,《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修訂版發布,進一步推動了健康學校建設的進程。
全面推進期(2010年代初至今):2016年,國家發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健康促進學校建設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強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推動健康學校建設。2019年《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印發,國家層面出臺《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其中明確提出實施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并就行動目標和舉措作出部署。2021年8月,教育部等五部門發布《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提出了全面的健康促進工作框架。政策支持逐步強化,健康學校涵蓋健康素養教育、心理支持、運動干預和環境優化等全方位內容。
二、健康學校建設的意義
(一)總體意義
提升身體素質:通過優化體育課程與健康飲食,增強學生體質,緩解肥胖、亞健康等問題。
促進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詢與壓力管理服務,改善心理狀況。
培養健康習慣:引導學生養成科學膳食、規律作息與適度運動習慣。
推廣健康文化:通過健康活動培養大學生作為健康傳播者,推廣健康理念。
(二)特殊意義
應對大學生健康問題:解決大學生常見的超重肥胖、近視、焦慮等健康問題。
促進職業發展:良好健康素質為職業生涯與社會適應性奠定基礎。
支持健康中國戰略:大學生健康素質直接影響到國家未來競爭力。
深化教育改革:推動素質教育與健康教育的融合,培養既有知識又具備健康素養的復合型人才。
2024錦州醫科大學校慶長跑
三、新質生產力賦能健康學校建設實踐
2023年6月,錦州醫科大學獲批教育部首批全國健康學校建設單位,成立由校長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探索新質生產力賦能健康學校建設的創新路徑。
(一)以科學研究項目推動健康學校建設
錦州醫科大學兒童青少年健康促進協同創新中心積極響應國家兒童青少年健康提升政策,聚焦超重肥胖、近視、脊柱彎曲異常、齲齒及心理健康等兒童青少年常見的健康問題。中心會聚國內頂尖學術團隊,構建協同創新模式與機制,旨在實現兒童青少年健康研究的源頭創新,并推動前沿技術方案在該領域的深度轉化,從而實現我國兒童青少年健康促進的戰略目標。此外,中心還發揮專業優勢,開展大學生健康評估與促進科技綜合示范研究項目,為健康學校建設提供理論依據與技術支持。學校為每棟宿舍樓配備體重秤,每個寢室配備皮尺,并通過“健康評估與促進”小程序記錄體重數據并形成趨勢曲線,推動實施“一尺一秤一日歷”體重管理模式。
(二)構建大學生健康動態監測體系
學校開發健康監測系統,將大學生入學體格檢查、體質健康測試、心理健康測試、健康素養評價數據整合入健康電子檔案,每學年更新,形成全覆蓋的健康管理體系。
(三)開發健康教育課程與管理工具
健康教育工具:研發《健康評估與促進》小程序,推送健康知識、記錄生活習慣,促進健康行為養成。
綜合性健康教育課程:發揮醫學院校的優勢,跨學科組建包含公共衛生、體育、心理健康、臨床醫生在內的師資隊伍,課程涵蓋營養、肥胖防控、健康睡眠、屏幕使用控制、遠離物質濫用、科學運動、生殖健康、大學生常見病預防及合理用藥、意外傷害與急救等內容。牢固樹立“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意識,提升學生健康素養。
(四)深化體育課程改革與運動干預
課程多樣化:體育教育理論課中增加科學健身、運動損傷與防護的內容,開設了籃球、網球、羽毛球、跆拳道、健美操、太極拳等多種課程,培養學生掌握1—2種終身受益的運動技能。
日常運動習慣:智慧體育管理平臺量化運動時長,要求學生每天運動1小時,促進學生養成日常健康跑的運動習慣。每周為學生安排2小時有組織的高質量體育活動,如團隊運動、戶外鍛煉和體育競技。推行課間休息時間小量運動模式,如進行踢毽球、跳繩、原地跑等活動。
(五)強化心理健康支持
文體活動助力心理健康:開展健康主題活動,如“以美潤心”系列活動和體育文化節,建立“勞動教育基地”,讓學生體驗從蔬菜種植到收獲的全過程,在勞動中磨煉與提升心理品質,達到“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體強心、以美潤心、以勞健心”的目標,培養積極心理品質。
心理危機干預網絡:通過“篩查—訪談—講座—疏導—引領”五位一體的模式,建立心理支持與干預體系。
(六)優化校園健康環境
健康食堂建設:在學校食堂內設置宣傳板,如“每天需要多少熱量”“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如何搭配我的餐盤才能優化膳食結構”“夯實免疫基石”等。餐食能量可視化,根據其營養和健康影響進行食物“紅綠燈”標識,即菜牌進行紅(謹慎選擇)、黃(適量食用)、綠(健康選擇)分類,指導師生作出更健康的食物選擇。加強廚師培訓,從源頭抓減油減糖減鹽工作,為學生提供低脂、低糖、高纖維的健康餐食。
不喝含糖飲料行動:推廣直飲水機,設置含糖飲料展示柜,使其含糖量可視化。鼓勵學生用水杯喝白開水,減少含糖飲料的攝入。
活動營造健康氛圍:舉辦健康主題班會、健康生活方式小視頻競賽展播、大學生健康知識競賽等活動,提升學生自主健康意識和健康素養。
四、健康學校建設面臨的挑戰與前景
盡管健康學校建設在國內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實際操作中仍面臨多方面的挑戰。首先,教育內容創新不足,現有課程與學生的健康需求存在脫節現象,難以有效滿足兒童青少年日益多樣化的健康問題。其次,資源支持有限,健康服務人員尤其是心理咨詢專業人才的短缺,成為推動健康學校建設的瓶頸。此外,協同機制尚待完善,學校、家庭與社區之間的健康協作機制亟須進一步深化。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推進,健康學校建設將獲得更多資源和政策支持。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健康學校建設提供了新的契機,AI和VR技術可以在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開發在線健康平臺和心理測試系統。此外,加強國際合作,借鑒國外先進的健康學校模式,與國際高校合作提升實踐水平,也將為我國健康學校建設提供寶貴經驗。多方協作機制的深化,強化家校合作、動員社區資源、建立企業合作模式等,將有助于構建健康促進的全面覆蓋體系,進一步拓展健康服務的校外延伸,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終身健康促進體系。
同時,建立統一的評估體系也十分重要,需要設計涵蓋健康知識掌握、健康行為改善和健康環境優化等多維度的評估指標,全面衡量健康學校建設的成效。
健康學校建設是應對兒童青少年健康問題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關鍵抓手。通過政策支持、技術賦能、內容創新與多方協作,健康學校建設將逐步擴大覆蓋范圍,惠及更多學生,形成以學校為核心、家庭和社區為補充的全方位健康促進體系。未來,健康學校將不僅僅是知識傳播的場所,更將成為引領社會健康變革的重要力量,為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投稿郵箱:jkzggc@163.com
來源 |《健康中國觀察》2025年4月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