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連斯基剛剛在白宮吃癟,不少網友發出感慨,如果烏克蘭當初沒有放棄核武器,現在又何必看美國人臉色呢?
這種說法有點事后諸葛亮,當初烏克蘭不但無法保有核武器,就連大量的常規武器,烏克蘭也沒辦法維護保養,其中有很多就賣給了我國。
就像伊爾—78空中加油機,就是烏克蘭在封存多年后賣給我們的。而且當初在賣給我們的時候,還招來了俄羅斯的強烈反對。這背后的詳細情況又是什么呢?
烏克蘭用不上加油機
空中加油機被俄羅斯稱之為高價值空中資產,但不管是俄羅斯還是烏克蘭,他們的空中加油機都完全繼承蘇聯。
蘇聯時代國土遼闊,空中加油機的作用必不可少。但是到了烏克蘭時期,空中加油機第409團雖然被烏克蘭空軍繼承,但是龐大的加油機機隊烏克蘭卻不需要。
相比于世界其他小國家,烏克蘭的面積也不算小,但是和鄰居以及中美等大國比起來,烏克蘭實在是有些小巫見大巫,國土縱深很小,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存在長距離的飛行訓練。
而加油機這種產物恰恰是國土遼闊的選擇。像蘇聯這種世界第一面積大的國家,飛機的飛行距離動輒都在2000km以上,如果要實現全空域飛行,距離在5000km甚至上萬公里以上。
在這種情況下,蘇聯自然需要研發加油機,尤其是對空軍來說,戰斗機可以不落地飛行,通過加油機的加油,飛機就能實現全天候、全空域執行任務。
冷戰時期,不光是蘇聯,美國也在大力研發空中加油機。美蘇兩國的技術幾乎是較著勁的發展,誰都希望自己的飛機,能夠執行飛行半徑更大的加油任務。
所以從客觀層面來看,蘇聯留給烏克蘭的加油機遺產,在技術層面那是絕對一流的,可是對烏克蘭來說,這些飛機再好也沒有用武之地,這就是后來烏克蘭把飛機賣給我國的基礎。
技術存在貶值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烏克蘭用不到這些產品或者武器,完全可以把它們封存起來,為什么非要賣掉呢?
邏輯上確實是如此,但在現實層面,如果一種武器和產品不使用,也不進行技術上的更新,時間長了就會存在技術貶值。
包括加油機在內,烏克蘭多年來出售過航母、大中型水面艦艇、直升機動力系統、大型運輸機設計技術、坦克發動機、超音速高級教練機、空對空導彈等技術裝備。
可以這么說,只要烏克蘭人覺得某種武器值錢,就會毫不猶豫地賣掉,哪怕這些武器只能賤賣,他們也愿意當成廢品給賣掉。
原因很簡單,烏克蘭對于這些武器的使用和保養始終是有心無力的。烏克蘭不是大國,尤其是在蘇聯解體后,國內的整體發展形勢并不好。
既沒有錢維護,更沒有資金在技術上進行升級發展,這些原有的武器系統就會不斷貶值。從烏克蘭人的角度來看,與其看著這些武器系統趴在倉庫里吃灰,把它們換成錢更實惠。
比如出售給我國的加油機,在這之前,這些飛機已經在倉庫里被封存了多年了。烏克蘭很清楚,自己雖然握有蘇聯技術遺產,可是如果不進行更新,這些技術最終會落伍。
換句話說,技術再厲害也是有時間限制的,在時間限制內,這些技術有價值,一旦超過了時間限制,即便烏克蘭想賣,也沒有買家愿意買了。
也正是在這種局面下,3架蘇聯時期的加油機被我國買走了。
3架飛機,4470萬美元
2014年,第 1 架伊爾—78空中加油機完成了交付,根據2011年我國和烏克蘭簽訂的合同,烏克蘭一共要賣給我國3 架加油機,總價值4470萬美元。
對我國來說,當年的交易等同于雪中送炭。上世紀90年代,我國雖然也成功研制出了自己的加油機,但我們自己加油機的載油量只有37噸。
公開資料顯示,我國自行研制的轟—6D/U 空中加油機,可以給配套的殲—8D戰斗機加油。空中加油管道的架設難題解決了,但是加油機的載油量少的問題沒有解決。
37噸的載油量是全部的載油量,也包括了加油機本身的需求損耗。這樣一來,給其他飛機加油的時候,真正的燃油輸出規模可能連一半都不到。
換言之,每次的加油規模可能只有18噸左右,18噸的燃油規模針對殲10戰斗機只能加滿三四架,如果是像蘇30這樣的重型戰斗機,只能加滿兩架。
對比之下,美軍此前使用的空中加油機,哪怕在執行作戰半徑上千公里的加油任務后,燃油剩余量還可以達到幾十噸的規模。
再來看蘇聯的加油機,在加油機自己消耗的基礎之外,還可以提供65噸的加油需求,作戰半徑在2000km以上,依舊能夠提供35噸的加油需求。
所以說,不管從哪個角度去看,美蘇加油機的技術在當時高于我國。而隨著蘇聯的解體,烏克蘭繼承了一部分蘇聯時期的飛機以及技術。
烏克蘭要賣掉換錢,我國有需求,所以一拍即合。但是在這一項交易之前,原本我國是打算從俄羅斯購買的。
俄羅斯不提供技術
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混亂的情況其實和烏克蘭一模一樣,國內能賣的武器也都賣了。但是進入2000年以后,隨著國內經濟的相對好轉,俄羅斯的態度慢慢發生了變化。
就比如在艦載機領域,我國此前在進行設計的時候一度遭遇技術瓶頸,向俄羅斯求助又被拒絕。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后來向烏克蘭購買了蘇聯時期的原型機。
利用原型機,我國隨后掌握了一些技術,并且成功組裝出了自己的產品。這些操作嚇壞了俄羅斯,或者說,俄羅斯不敢相信中國擁有強大的仿制和改進能力。
還在2008年的時候,我國原本和俄羅斯簽署了購買合同,打算從俄羅斯購買4架空中加油機,型號和烏克蘭擁有的型號一模一樣。
不過,這項合同隨后流產了,因為俄羅斯當時還沒有生產能力,恢復生產以后,俄羅斯要優先供應本國的使用。
因此,根據當時的估計,如果我們等待俄羅斯的產品,最快也要到2024年前后才能真正拿到加油機。也就是說,這個時間太慢了,我們等不及。
其實,背后另一個因素是,俄羅斯對于賣武器這件事越來越謹慎。尤其是在跟我國進行武器交易的時候,涉及到技術轉讓等問題,俄羅斯設置的限制越來越多。
俄羅斯忌憚我國的仿制和改進能力,所以改變了過去既賣產品也賣生產線甚至技術轉讓的做法。到后來,俄羅斯基本上只賣武器而不賣生產線,尤其是一些戰略性武器,連產品都不賣。
反觀烏克蘭,他們當時把加油機當成廢鐵,合同簽好之后,等于說連同設計圖紙一并打包賣給了我們。
這就是為什么當初交易很順利的緣故。而實際上,在跟我國進行交易之前,烏克蘭早就把能賣的空中加油機都賣光了。
烏克蘭賣了一個空中加油機隊
之前烏克蘭賣給我國加油機,俄羅斯還指責烏克蘭在倒賣國家資產,一方面因為他們賺不到這筆錢了。另一方面,俄羅斯從內心深處,確實看不慣烏克蘭隨意處置蘇聯時期的武器財產。
要知道,原先的伊爾—78空中加油機,它的一個綽號可是叫“大富豪”的,大富豪后來被隨意處置和買賣,俄羅斯看著豈能不感到心疼。
蘇聯時期,是在伊爾—76運輸機的基礎上,研發出了伊爾—78空中加油機。有意思的是,大富豪這個綽號當年還是北約方面給起的。
上世紀80年代,蘇聯投入了巨大的精力開啟了研發和制造。當年一批型號的飛機,據說是在烏茲別克斯坦的塔什干飛機制造廠制造的。1984年,第一批飛機交付使用。
到了1985年,第一批5架飛機,交付給了駐扎在烏克蘭的烏茲恩基地的空中加油機第409團。這就是為什么蘇聯后來解體,烏克蘭能夠繼承空中加油機的緣故。
公開資料顯示,第409團最終部署了多達23架伊爾—78加油機,蘇聯解體后,這批飛機全都留在了烏克蘭。
加油機原本就是在運輸機的基礎上改進生產的,所以烏克蘭在蘇聯解體后,將大部分的飛機改裝成為了運輸機來使用。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烏克蘭的伊爾—78飛機,一直在世界范圍內執行各種各樣的商業航空運輸任務,有一些飛機也被租借給了航空公司進行商業運輸作業。
1999年,6架伊爾—78被賣給了阿爾及利亞,該國將其用于空中加油機使用。2001年,一架伊爾—78被賣給了安哥拉,主要用于軍事貨運。
甚至還有兩架伊爾—78,此前被賣給了美國的一家私營航空公司,至于這家航空公司用飛機做什么,外界不得而知。
除了被賣掉的飛機之外,烏克蘭空軍自己保留了 6~8架飛機來使用。剩余的大部分飛機則被長時間的封存,有一些年久失修,其實早就報廢了。
所以從時間線上來看,我國購買的烏克蘭加油機,實際上屬于很晚被處置的一批。因為就在我國購買之前,在2009年到2011年期間,烏克蘭還將 4 架 翻新后的空中加油機賣給了巴基斯坦。
不管從哪個角度去看,多年來烏克蘭確實把這一批飛機都倒騰光了,也難怪俄羅斯罵烏克蘭人在倒賣資產。
結語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烏克蘭自始至終的定位都沒有把自己當成大國,所以烏克蘭人把蘇聯時期的武器系統一一賣掉,沒有絲毫的心理負擔。
但是話又說回來,這種不發展自己的技術,把所有武器系統賣掉,又寄希望于其他國家能保護的觀念,正是現在烏克蘭遭遇的前因。所謂求仁得仁,這是烏克蘭多年來自己選擇的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