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我是禾禾媽~
不知道各位家長是否有這種困擾?
前幾天帶女兒去逛街,她看中了一個標價不菲的毛絨玩具,當時我有些猶豫,于是就上網搜了下同款產品的價格。
結果發現這個玩具線上的價格比線下便宜了一半還多,于是就跟女兒說:“太貴了,咱們網上買吧。”
女兒聽到這話當然不高興,老公心疼女兒,怕掃她的興,還擔心她因此變得自卑,于是想立即買給她。
我覺得網上買更劃算,能省錢,又不是啥著急用的東西,為啥非要花這個冤枉錢呢?
最后,我倆還因為這個問題小吵了一架。
孩子在實體店想買喜歡的東西,我們一句“太貴了,去網上買”真的就會掃孩子的興,傷到孩子,讓他變得自卑,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嗎?
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開始查閱各類育兒書籍和文章,也在育兒群里請教了幾位育兒博主和較為懂得育兒的家長,結果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并非“是”與“否”如此簡單。
01 孩子聽到的答案不同,價值觀不同
在育兒群里與其他家長聊到這個話題的時候,發現兩個媽媽對這個問題反應特別強烈,不過她們處理這個問題的態度截然相反。
一個是嘉嘉媽,她是外企主管,老公是事業單位領導,家庭條件非常優渥,兩口子平時都很忙,很少陪孩子,所以就想在物質上彌補孩子。
所以,日常嘉嘉相中啥,有啥想買的,只要她張口要,兩口子都會毫不猶豫的滿足孩子。
在這種有求必應環境下長大的嘉嘉,性格雖然開朗自信,但對錢卻沒什么概念,花錢大手大腳,也不太懂得珍惜物品。
另一個是熙熙媽,是一位全職媽媽,家里只有老公一個人賺錢,所以她平時就比較省,別說是給女兒買玩具了,就算是日常購物,熙熙媽也很會精打細算,各個購物平臺對比好久才下單。
受媽媽的影響,熙熙每次跟媽媽出門,也很少主動開口給媽媽要東西,即使是特別喜歡想買的東西,偶爾開口,語氣里也滿是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要求會給家里增添負擔。
兩個年齡差不多的孩子,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很顯然是家庭消費觀念與教育方式起了重要的影響。
看完這兩個案例,相信很多家長對于我們一開始提出的問題更加疑惑了,似乎無論選擇哪一種方式,都存在潛在風險。
如果你也有這種感覺,那就說明你本身存在問題:總是對孩子懷有愧疚心理。
02 不要總對孩子懷有“愧疚感”
剛生下女兒那幾年,我就總對她有一種“愧疚感”。
有時是因為忙于工作,顧不上陪她;有時是因為別的孩子尿不濕用的是大牌子,奶粉喝的是定制的,衣服鞋子是名牌;甚至僅僅因為別的媽媽給孩子做了一頓美食,而我并不會做……
所以,那段時間我心理壓力總是很大,總是糾結自己到底是不是一個合格的媽媽?甚至一度想辭職全身心地陪著她。
然而,自從我做了育兒博主,深入了解相關育兒以及家庭教育的知識后,我才發現自己這種心理多么幼稚。
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在一次公開講座中曾說:教育孩子,物質和精神二者雖然是相輔相成的,但相比“物質富養”,孩子更在乎“精神富養”,因為物質上的“窮養”完全可以用精神上的“富養”來彌補,而精神上的“窮養”,卻無法用物質上的“富養”來替代。
然而,很多父母并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們總是把孩子擺在高高至上的位置,甚至盲目的認為,只有給孩子買最昂貴的玩具、吃最好的美食、穿最好的衣服,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卻不知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并不會領父母的情,反而會覺得父母這么做是應該的,做不到就是虧欠自己,最終甚至成為了不知感恩的“白眼狼”。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對孩子經常心懷愧疚,請提醒自己:“育兒不是考試,沒有標準答案,我已經做到了當下能做的最好。”
03 給普通父母的三點建議
這個世界本就是不平等的,尤其是在金錢物質上,有些家庭的孩子一出生就在羅馬,有一輩子花不完的錢;有些家庭的孩子卻連溫飽都很難保證。
然而,這兩類孩子的父母,都應該不會糾結我們一開始提到的那個問題。
所以,糾結這個問題的大都是那些處于中間地帶、既無法讓孩子毫無顧慮享受物質奢華,又不必為基本生存憂心忡忡的普通工薪家庭父母。
他們既想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又擔心過度滿足會讓孩子養成不良習慣;既想讓孩子理解生活的艱辛,又怕過于節儉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對于這類家長,關于這個問題,我想給您幾點建議:
第一,坦誠溝通
“買不起,去網上買,網上賣的便宜”
當你用這句話拒絕孩子的需求時,一定要將這句話可能給孩子帶來的疑問講清楚。
比如,為什么店里賣的貴?網上賣的便宜?為啥我們只能買便宜的……
只有我們坦誠的回答這些問題,才能讓孩子感到被尊重,進而有利于他做出正確的決定。
當然,這些問題不是一句兩句話就能解釋清楚的,還需要我們做父母的平時多下功夫,多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通過真實、透明、積極的溝通,讓孩子學會尊重現實、規劃未來、珍惜擁有。
第二,培養孩子的理性思維
很多父母之所以不愿意拒絕孩子的需求,有個原因就是孩子只是一時想要,并非需要,買回家就吃灰去了。
要想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就需要培養孩子的理性思維,促使他學會在面對選擇的時候,能從多個角度思考權威、判斷。
比如,當孩子為高價玩具糾結時,引導她思考:“這個玩具你真的需要嗎?能給你帶來什么?是每天玩很久,還是玩幾次就膩了?如果省下這筆錢,我們可以用來做什么?”
通過類似的提問,激發孩子學會對消費價值的深入思考,培養其理性消費、長遠規劃的思維習慣。
第三,用“體驗”替代“物質”,豐富精神富養
為什么你的孩子有了一堆一樣的玩具,還會再要?是不是他獲取快樂的渠道只有物質這一種?
反思下自己是否很少陪孩子,或者是陪孩子的時間雖然很多,但沒有全身心的投入互動,導致孩子只能通過不斷索要物質,來填補內心對陪伴與關注的渴望。
如果是這樣,勸您不妨多帶孩子參與戶外活動、親子游戲、藝術創作等,讓孩子在豐富體驗中感受快樂。
因為一旦孩子意識到“快樂不等于昂貴的新玩具”時,上面那個問題自然就消解了。
“太貴了,去網上買”,這句話你給孩子講過嗎?你認為這句話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嗎?
歡迎評論區留下您的言論,供其他有類似需求的家長參考討論。
文中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立即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