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 3萬余名師生,往返54千米......4月3日凌晨4時50分,一堂堅持了30年的“行走的思政課”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二中、弘文中學如期而至。兩校學子、寧夏全區各地的師生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總計3200多人集結完畢,徒步前往27千米外的彭陽縣任山河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
54千米徒步,既是體能的極限挑戰,更是意志的烈火淬煉。這場持續了30年的“行走”已然成為立德樹人的生動教材,為新時代青少年培根鑄魂提供啟示。
類似這樣的“行走的思政課”深受歡迎。近年來,我省中小學校打破課堂界限,將育人陣地搬進烈士陵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處,通過腳底板實實在在走出來,通過場景再現、沉浸式體驗,讓學生感出實情,悟出真理。
魅力思政課
“行走的思政課”用腳步淬煉革命情懷
為大力傳承紅色基因,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連日來,銅陵市讓追思與傳承并重,組織開展“清明祭英烈”主題活動,全市少年兒童紛紛走進烈士陵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通過一場別樣的“清明思政課”,掀起跨越時空的精神傳承,緬懷革命先烈,弘揚傳統文化,賡續紅色基因,讓愛國情懷在未成年人心中深深扎根。
4月1日上午,銅陵市樅陽縣會宮中心學校少先隊員們佩戴著鮮艷的紅領巾,懷著崇敬之情,徒步來到當地姚志明烈士墓,開展清明祭英烈主題活動,教育引導少年兒童不忘革命先烈,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活動中,少先隊員們在烈士墓前齊敬隊禮,高唱國歌和少年隊隊歌,隨后,學生們虔誠地將手中的鮮花擺放在烈士墓前,一朵朵鮮花表達了對烈士的無限敬意與懷念。
而在同一天,該市義安區鐘鳴中心小學師生代表前往當地泉欄烈士墓和抗日民主政府舊址紀念館,開展了以“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的清明節祭掃活動,引導學生銘記革命歷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在莊嚴肅穆的烈士墓前,學生代表向烈士墓敬獻花圈,各班級學生依次敬獻親手制作的小白花,寄托對革命烈士的深切哀思和無限懷念之情。祭掃儀式結束后,師生們前往銅陵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參觀。館內陳列的珍貴文物和詳實史料生動展現了銅陵人民抗戰歷史,讓學生們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輩們為新中國成立和建設人民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奉獻生命的大無畏精神。
而在該市銅陵中學附近的順安鎮城山村長眠著一位烈士——劉四姐,清明節期間,銅陵中學組織學生前往“劉四姐烈士墓”開展清明祭掃活動,紀念身邊的女英烈。
登上城山村山路,沿途松柏蒼翠、春陽和煦,隊伍整齊有序。在烈士墓前,學生代表敬獻花圈,全體師生垂首默哀、行三鞠躬禮,以最質樸的方式表達對烈士劉四姐的深切追思。
“我們將繼承先烈遺志,奮勇拼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在烈士墓前,該校高一(3)班學生朱沁瑤帶領現場全體學生莊嚴宣誓,鏗鏘誓言回蕩山谷,彰顯出新一代青少年賡續紅色血脈的決心。
銅陵市一中江北分校“無名烈士墓”是銅陵市域內僅有的校園內紅色資源,也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幾十年來,學校師生一屆接著一屆,接力守護烈士英靈,并在校園內設立了無名英雄烈士紀念碑、無名英雄紀念廣場、紅色宣傳長廊等。清明節期間,該校再一次聚集全校師生深切緬懷革命烈士,向革命烈士敬獻花籃、瞻仰烈士墓碑,聆聽英雄故事,了解紅色歷史,賡續紅色血脈,激發奮進力量。
“我們一定要銘記烈士遺愿,學習他們不怕流血犧牲的大無畏精神,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精神激發奮進力量。”大家站立在烈士墓碑前,聆聽著烈士事跡,學生代表李億作了感人至深的發言。
豐碑屹立,精神長存;慎終追遠,家國永念!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據悉,為讓紅色基因植根于青少年學生心中,用好豐富的紅色資源,讓思政教育“活”起來、“實”起來,清明節前后,銅陵市中小學積極通過“場館+思政課”模式,用紅色記憶映照理想信念,以紅色文化涵育時代新人,激發青少年學生愛國主義情感,讓紅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代代相傳。
少先隊員們在烈士墓碑前重溫入隊誓詞
參觀烈士紀念館
白菊寄哀思
直擊現場
十年遠足 成就最生動的思政課
“此次遠足,不僅是一次身體上的挑戰,更是一次心靈上的洗禮。每一步行走都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英烈精神的內涵。那些沾著泥土的校服、曬紅的臉龐、磨出水泡的雙腳,都是我們對信仰的堅守。”遠足歸來,安徽省南陵中學高三(1)班學生方子愷在筆記本里一筆一畫,寫下自己的感悟。這次遠足讓他深刻感受到英烈精神不是陳列館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血脈里的基因。
4月3日清晨,安徽省南陵中學2025屆高三全體師生滿懷崇敬與豪情,踏上了“春日遠足·清明祭英烈”的征程。十年前,該校首次組織遠足祭英烈活動,旨在通過這種特殊的方式,讓學生們在行走中磨煉意志,在緬懷中銘記歷史,在傳承中汲取力量。令人沒想到的是,這場無聲的約定堅持了十年。自那以后,每年清明時節,南陵中學的師生們都會踏上這條充滿意義的征程。
行進的隊伍宛如一條靈動的巨龍,穿梭在春日的大地上。一路上,學生們相互扶持,彼此鼓勵。有的學生體力不支,身旁的伙伴立刻伸出援手,遞上一瓶水,或是給予一個溫暖的擁抱;有的班級唱起了紅歌,歌聲中飽含著對祖國的熱愛,也傳遞著同學們之間深厚的情誼。班主任、隨隊教師和部分家長始終陪伴在學生們身邊,維持秩序,確保學生安全。
經過約一個半小時的跋涉,學生們安全抵達位于南陵縣家發鎮的李家發烈士陵園。陵園兩旁,山花爛漫,蒼松翠柏間,一座烈士紀念碑高高聳立,猶如一盞“長明燈”,象征著革命精神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烈士事跡,感受他們的精神力量,本次祭英烈活動特別邀請李家發烈士的妹妹李家英作主題宣講。她深情回憶起李家發烈士的生活點滴,那些在平凡日子里展現出的非凡勇氣與擔當。她的話語樸實卻飽含深情,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句句直抵人心,在場師生聽后無不動容。
隨后,黨員教師重溫入黨誓詞,全體團員重溫入團誓詞,全體師生在烈士紀念碑前,用誓言與革命先烈跨越時空“對話”。儀式的最后,全體學生瞻仰李家發烈士紀念碑,近距離感受革命先輩的精神力量。還有一些學生來到其他烈士墓碑前,輕輕獻上手中的鮮花,深深地鞠躬,撫摸著墓碑上的名字,心中默默訴說著對先烈們的思念。“每一座墓碑下,都蘊含著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每一個名字,都是一個偉大的英雄”。高三(22)班學生王樂媛動情地說,自己將加倍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不辜負先烈們的期望,讓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祭奠英雄、追思英烈,喚起師生內心深處的家國情懷”。南陵中學校長孫小明說,在時代的浪潮中,總有一盞明燈指引方向;在青春的航程里,總有一份信念激蕩力量。這十年,從“走到”到“懂得”,就是最生動的思政課。
說思政
把育人作為思政課創新的落腳點
□禾 呈
六盤山下,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二中、弘文中學的這堂持續30年的“行走的思政課”,讓人津津樂道,熱淚盈眶;江淮河畔,我省部分中小學因時因地開展的紅色思政課,同樣給人以啟示,教人以成長。
把課堂從教室搬到戶外,蜿蜒曲折的山路、莊嚴肅穆的豐碑變身學生手中的“活教材”,每一次的拾級而上,每一次的輕撫與擦拭,都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問答。這樣一堂別開生面的“大思政課”,因深入人心而給師生留下終生難忘的回憶。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離不開方式方法的探索、創新。俗話說得好:“百聞不如一見”“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些都強調了行走的意義。一座座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里,珍藏著一段段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一個個震撼心靈的故事,它們是歷史見證者,更是深藏育人價值的“活教材”,英烈的事跡與精神具有無聲的穿透力。通過“行走的思政課”,將教學場所延伸到紀念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陣地,把教室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這樣的“大思政課”才能更有效地引導青少年打好精神底色、夯實人生根基。
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學校正嘗試構建全環境立德樹人新樣態,積極打造校外“紅色教育大課堂”,用好用活學校紅色教育資源,原汁原味講好紅色故事。同時,堅持把思政課堂、黨團活動等拓展到紅色教育基地,在慎終追遠、緬懷先輩的情懷中,引導青少年學生見賢思齊,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走深走實,用紅色精神滋養青少年拔節成長,讓革命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讓紅色教育入腦入心。思政課創新不止,育人更見成效。
(記者程榕娟,通訊員徐小波、凌選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